近日,深企投發布的《2025年固態電池產業鏈研究報告》引發行業關注。這份長達101頁的報告系統梳理了固態電池產業的發展現狀、技術路徑及市場前景,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為鋰電池的迭代方向,固態電池通過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電解液與隔膜,分為半固態和全固態兩類。相較于液態電池,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可達500Wh/kg以上,理論極限值高達900Wh/kg,同時具備不可燃的固態電解質和更寬的工作溫度范圍(-40℃至150℃)。不過,界面穩定性差、鋰枝晶生長及成本高企等問題仍是產業化瓶頸。以硫化物電芯為例,2024年其價格達5.02元/Wh,遠高于液態三元電池的0.5元/Wh。報告預測,全固態電池將于2027年實現小規模量產,2030年進入商業化階段。
技術路線方面,聚合物電解質因柔性好但離子電導率低,多用于柔性設備;氧化物電解質穩定性高,已應用于半固態電池;硫化物電解質憑借高電導率成為主攻方向;鹵化物電解質則以高氧化穩定性為特點。目前,復合電解質技術成為行業趨勢,通過材料復合提升綜合性能。
市場規模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達5.3GWh,均為半固態產品。預計到2030年,出貨量將躍升至614.1GWh,其中全固態電池占比近30%,市場空間超2500億元。材料端需求同步增長,2030年全球電解質需求將達10萬噸,正極材料31.6萬噸,負極材料14.1萬噸。
企業布局呈現全球化特征。國際車企中,豐田、大眾加速技術儲備;電池領域,LG新能源、Quantum Scape等企業推進研發。國內方面,比亞迪、蔚來等車企與寧德時代、衛藍新能源等電池企業形成協同,容百科技(高鎳正極)、貝特瑞(硅基負極)等材料企業,以及先導智能、利元亨等設備企業均積極參與。政策層面,中國從國家到地方給予多重支持,工信部將固態電池列為技術攻關方向,多地提供資金及稅收優惠。
產業鏈覆蓋礦產、材料、設備、電芯及應用全環節。材料端,固態電解質、高鎳正極、硅基負極及復合集流體成為重點;設備端,干法設備、等靜壓設備等關鍵裝備需求凸顯;應用領域則聚焦新能源汽車、儲能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