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兩市本周呈現震蕩格局,股指走勢分化明顯。全周滬指累計下跌1.3%,收報3820.09點;深證成指則逆勢上漲1.14%,報收13070.86點。兩市成交總額達12.45萬億元,其中滬市貢獻5.36萬億元,深市成交7.09萬億元。
資金流向數據顯示,股票型ETF與跨境型ETF合計獲得253億元資金凈流入。細分來看,行業主題ETF成為資金主要流入方向,凈流入規模達234億元;跨境ETF也吸引173億元資金加倉。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寬基指數ETF遭遇159億元資金撤離,顯示市場對指數型產品的配置策略出現分化。
科創板相關ETF表現尤為引人關注。盡管科創50指數年內漲幅超過37%,本周更是一度突破1400點整數關口,但相關ETF卻持續遭遇資金減持。規模最大的科創50ETF(588000)份額跌破500億份,年內凈流出資金逾400億元,份額減少395.28億份。主要寬基指數中,僅有創業板實現資金凈流入,而科創50則凈流出67.97億元。
行業主題ETF資金流向呈現明顯分化。證券類ETF成為資金追捧焦點,證券ETF、券商ETF分別獲得47.91億元和22.89億元資金凈流入,基金份額連創新高。機器人板塊同樣受到關注,機器人ETF易方達凈流入27.58億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芯片相關ETF遭遇資金拋售,三只芯片ETF合計凈流出資金超過22億元。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美聯儲如期降息有效緩解了人民幣匯率壓力,為國內貨幣政策寬松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當前主要指數已運行至階段高位,資金分歧明顯加劇,短期市場面臨震蕩調整壓力。不過從中期來看,全球流動性寬松疊加國內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經濟基本面修復態勢有望延續,A股市場震蕩向上的趨勢仍未改變。
機構觀點認為,當前A股估值仍具吸引力,特別是作為"牛市旗手"的券商板塊,年內漲幅明顯落后,存在補漲需求。在政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背景下,公募、險資等機構的權益類配置比例有望回升。同時,居民儲蓄定期化現象突出,未來存款轉投資的潛力巨大,券商業務有望全面受益。
人形機器人領域迎來重大突破。PharmAGRI公司宣布與特斯拉簽署意向書,計劃在多個生產環節部署多達10000臺Optimus Gen3+人形機器人。機構分析認為,這標志著行業從技術研發向商業化落地邁進關鍵一步,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突破年,萬臺級別的量產將帶動產業鏈進入確定性放量階段。
交易數據方面,本周有26只ETF成交額超過100億元,其中香港證券ETF周成交額突破600億元。多只中證A500相關ETF二級市場價格創上市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場在連續上行后,部分資金選擇獲利了結,對市場情緒造成一定擾動,但不改中長期向好趨勢。
新發基金市場持續活躍。下周將有17只ETF上市,跟蹤標的涵蓋科創公司債、創業板軟件、港股創新藥等領域。同時有4只ETF啟動發行,涉及上證580、恒生生物科技、衛星產業等主題。這些新產品的推出,將為市場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和資金增量。
市場人士提醒,雖然ETF產品透明度高、跟蹤標的明確,但投資仍需謹慎。主動管理型基金的重倉股披露存在滯后性,而ETF的持倉結構清晰可見,通過跟蹤新上市ETF可以捕捉市場熱點。不過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投資者應當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獨立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