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固態電池量產了,我立馬把油車賣了!”前幾日與朋友小王聚餐時,他舉著手機信誓旦旦地宣稱,仿佛未來馬路上將全是電動車的天下。然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卻對這種樂觀態度持保留意見——即便固態電池實現大規模生產,燃油車也未必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
固態電池的“神話”在網絡上被反復渲染:全固態電池續航可達1000公里,充電10分鐘即可恢復80%電量;比亞迪、豐田等車企計劃在2027年推出搭載該技術的車型,蔚來等品牌的高端電動車已率先采用半固態電池。這些數據看似誘人,但現實卻遠非如此簡單。以成本為例,初期固態電池的造價是現有液態電池的2至5倍。若2026年有相關車型上市,售價或需30萬元起步。對于月收入5000余元、扣除房租水電后僅能勉強攢下零頭的普通人而言,這樣的價格顯然難以承受。
技術層面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在汽修廠工作的表哥透露,固態電解質的導電性能目前仍不及液態電池,且與車輛其他零部件的兼容性較差,長期使用后可能出現故障。試想,若花費高價購入一輛新車,卻因技術不成熟而在三五年內頻繁維修,這樣的體驗無疑會令人沮喪。
充電基礎設施的短板更是電動車主的“痛點”。筆者曾親身經歷一次尷尬的旅程:駕駛姐姐的電動車帶母親回鄉下探望外婆,導航顯示村里有充電樁,抵達后卻發現設備早已損壞。兩人在村口小賣部苦等三小時,才等到鎮上的救援車前來充電。待抵達外婆家時,原本熱騰騰的雞湯已徹底涼透。反觀駕駛燃油車的父親,不僅提前兩小時到達,還主動幫外婆劈柴,效率與便利性高下立判。
燃油車的優勢在極端天氣下尤為明顯。去年冬季,筆者駕駛家中老款燃油車在零下20度的環境中跑高速,暖風充足,續航無憂。而在服務區充電時,卻看到電動車主裹著羽絨服瑟瑟發抖地等待充電,臉頰被凍得通紅。這種場景,讓人不禁對電動車的實用性產生質疑。
政策層面也并非“一刀切”。盡管部分地區傳出禁售燃油車的消息,但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燃油車仍占據主導地位。筆者在泰國從事外貿的叔叔透露,當地加油站數量遠超便利店,電動車充電需等待兩小時,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燃油車。以目前的基建水平來看,2040年前燃油車市場仍將保持較大份額。
未來的汽車市場或許并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各取所需的多元化格局。高端電動車可搭載固態電池與800V高壓平臺,滿足不差錢的消費者;普通用戶則可選擇插電混動車型,兼顧加油與充電的便利性。與此同時,燃油車也在通過技術革新延續生命力——合成燃料已實現幾乎零碳排放,部分工廠已批量生產。若2030年前成本降低40%,燃油車仍有望保持競爭力。
固態電池的普及,本質上是新能源汽車的一次技術升級,而非燃油車的“終結者”。未來的道路上,燃油車與電動車將長期共存,各自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選車時,消費者需根據自身實際出發:若日常通勤距離短、具備充電條件,電動車是不錯的選擇;若經常長途出行或前往偏遠地區,燃油車的可靠性則更具優勢。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