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連鎖餐飲品牌西貝因預制菜問題卷入一場輿論風波,起因是知名人士羅永浩公開質疑其菜品預制化程度過高且價格昂貴,引發行業對預制菜界定與消費者知情權的廣泛討論。這場爭議不僅將西貝推至風口浪尖,更折射出餐飲業在工業化效率與手工煙火氣之間的深層矛盾。
事件源于羅永浩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在西貝就餐時發現多道菜品疑似預制菜,并呼吁國家立法要求餐飲企業明確標注預制菜使用情況。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迅速回應,強調企業菜品均為現場制作,否認使用預制菜,并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品牌聲譽。隨后,西貝公布羅永浩所點菜品的詳細制作流程,試圖自證清白。
爭議背后,預制菜的定義成為核心焦點。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預制菜需滿足工業化預加工、加熱即食等條件,且明確排除主食類食品和中央廚房配送的凈菜、半成品。這意味著,西貝采用的“中央廚房+門店現制”模式,按國家標準并不屬于預制菜范疇。
然而,消費者認知與行業標準存在顯著分歧。調查顯示,多數人將“非現場從原材料開始制作”的菜品均歸為預制菜,導致餐飲企業即使使用中央廚房生產的半成品,也難以擺脫質疑。例如,西貝此前被指“黃米涼糕”為預制菜,但根據規定,該產品屬于速凍面米食品,不在預制菜范圍內。
預制菜在餐飲業的普及,本質是經濟邏輯的驅動。采用預制或中央廚房模式的企業,可通過減少廚師數量、壓縮后廚面積、提升出餐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以一道復雜菜品為例,傳統制作需20分鐘,而預制方式可能僅需5分鐘。商場明火限制、批量采購優勢等因素,也促使連鎖品牌廣泛采用預制技術。
盡管技術成熟,預制菜行業仍面臨信任危機。從業者指出,行業集中度低導致大量小企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重油重鹽、食材一般等問題頻發,加劇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負面印象。這種偏見進一步倒逼餐飲企業營銷時強調“現炒現做”,甚至刻意回避預制相關概念,形成惡性循環。
法律層面,六部委通知雖明確預制菜定義與明示要求,但作為部門規范性文件,其強制力有限。目前,企業執行的多為行業或團體標準,缺乏全國統一的強制性規范。律師分析稱,此次事件或推動相關法規完善,尤其是強制標注預制菜使用的立法需求,已獲得部分消費者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預制菜并非中餐獨有現象。以肯德基、麥當勞為例,其標準化產品雖按國家標準不屬預制菜,但消費者對其接受度較高。反差背后,暴露出中餐預制在口味還原、文化認同等方面的特殊挑戰。有從業者認為,液氮冷凍等技術的普及已能保障食材新鮮度,合格預制菜的食品安全標準甚至高于部分現制菜品。
這場爭議中,西貝宣布將在全國門店上線“羅永浩菜單”,并承諾“不好吃不要錢”及開放后廚參觀。羅永浩則以十萬懸賞征集證據,進一步將話題推向高潮。無論結果如何,事件已促使行業重新審視透明化與標準化的重要性——在效率與體驗的平衡中,消費者需要的或許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個真實可信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