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覆蓋兩萬余名成年人的十年追蹤研究揭示,長期熬夜與認知功能加速衰退存在顯著關聯,且高學歷群體受影響更為突出。該研究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團隊主導,依托"生命線隊列研究"(Lifelines Cohort Study)的大規模健康數據庫,對40歲以上人群進行縱向分析。
研究團隊通過兩次認知測試(分別在研究起始與十年后)評估受試者的思維靈活性與執行功能。結果顯示,習慣晚睡者(夜型作息)的認知得分下降幅度較早睡者(晨型作息)多出32%。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關聯在高學歷群體中尤為顯著——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者,每推遲一小時入睡時間,十年間認知得分平均下降0.8分,而低學歷群體僅下降0.3分。
進一步分析發現,晚睡習慣常伴隨多重健康風險行為。數據顯示,夜型作息者睡眠質量評分(PSQI)較晨型者高0.45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當前吸煙率增加2.08倍,中高強度體力活動時間減少0.57小時/周。雖然飲酒與運動對認知的影響相對較小,但睡眠質量與吸煙行為合計解釋了約25.7%的認知衰退關聯,其中吸煙的單獨貢獻率達18.6%。
研究特別關注了"生物鐘類型"(時型)與認知的關聯。在排除癡呆等干擾因素后,發現極端晚時型(夜貓子)人群的十年認知衰退速度,較中間時型者快1.2倍。這種差異在高學歷群體中更為明顯:最晚時型與最早時型者相比,認知得分差異可達7.2分(效應量0.36),相當于提前衰老3-4年。
研究人員指出,高學歷者更易受晚睡危害,可能與其職業特性相關。該群體多從事固定工時工作(如教師、管理者),難以調整作息匹配自身生物鐘,導致"社會時差"(實際作息與生物鐘錯位)更嚴重。相比之下,低學歷者從事靈活工時崗位的比例更高,能更好適應自身時型。
中介效應模型顯示,晚睡通過兩條路徑影響認知:其一,睡眠質量下降導致十年認知得分降低0.24分/PSQI單位;其二,當前吸煙者認知衰退速度較非吸煙者快2.21分/十年。值得注意的是,輕度飲酒反而與認知提升相關(1.42分),但研究者強調這絕不構成飲酒建議。
該研究對公共健康政策具有重要啟示。針對高學歷中老年群體,建議推行彈性工作制度以減少社會時差,同時加強戒煙干預。數據顯示,若能改善睡眠質量與戒煙,可分別減緩13.5%與18.6%的認知衰退。研究者特別提醒,尼古丁的短期提神效應可能掩蓋長期危害,晚睡者切勿依賴吸煙對抗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