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玻尿酸業務躋身千億市值俱樂部的華熙生物,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戰略陣痛。8月27日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毛利潤三大核心指標全面下滑,其中營收同比下降19.57%至22.61億元,歸母凈利潤降幅達35.38%,創下上市以來最差中期業績。
這場業績風暴恰逢創始人趙燕重返管理層后的首個完整財年。今年3月,這位被業界稱為"玻尿酸女王"的掌門人啟動了雷霆改革,要求所有貪腐人員限期離職,否則移交司法機關。這場組織震蕩導致11名董監高離任,包括核心科學家郭學平、功能性護膚業務負責人樊媛等關鍵人物。新任管理層多具備財務、供應鏈背景,上半年管理費用因此激增2900萬元。
內部調整引發的連鎖反應迅速顯現。據離職員工透露,肌活、米蓓爾等護膚品牌團隊從百余人銳減至十余人,次級品牌潤熙泉逐步退出市場。社交媒體上,研發人員流失的抱怨與業務前景的擔憂交織,有員工直言"公司離開誰都能重組,唯獨離不開創始人"。財報雖承認組織優化帶來人效提升,但承認皮膚科學業務仍處于轉型陣痛期。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市場端。作為曾經的增長引擎,功能性護膚業務收入從2022年的46.07億元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9.12億元,占比從72.45%腰斬至40.36%。原料業務與醫療終端業務分別下滑0.58%和9.44%,顯示出全面失速態勢。公司解釋正從流量驅動轉向科學傳播,但321天的存貨周轉天數仍暴露出庫存積壓難題。
轉型壓力下的營銷策略調整同樣引發爭議。趙燕親自下場直播推廣科研成果,將營銷預算從超級主播轉向腰部達人矩陣,試圖構建"高壁壘科技資產"的傳播體系。但研發項目數量較上年減少88個,新品如"潤百顏?玻玻"水光產品尚未形成市場聲量,與巨子生物等對手的膠原蛋白產品形成鮮明對比。
這場轉型戰役還伴隨著信任危機。前員工舉報財務造假、夸迪品牌主理人控訴職場霸凌等事件,將公司推上輿論風口。盡管官方嚴正否認,但市值較巔峰時期蒸發超八成至282.7億元的現實,折射出資本市場對轉型成效的質疑。錦波生物等合成生物學新秀42.43%的營收增速,更凸顯出行業競爭的白熱化。
面對內憂外患,華熙生物選擇押注合成生物技術。上半年研發費用增長15.25%至2.31億元,占營收比例突破10%。公司宣稱正在重構技術平臺、延伸產業場景,但實驗室成果與商業轉化的效率匹配問題,仍是橫亙在前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場從流量驅動向技術驅動的蛻變,正考驗著趙燕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發展的戰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