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甘孜的崇山峻嶺間,橫斷山脈的險峻地形曾讓物資運輸成為一道難題。高海拔、多峽谷的地貌,讓傳統(tǒng)“人背馬馱”的方式不僅效率低下,更伴隨著巨大風險。然而,隨著運載無人機技術的突破,這片曾經“難于上青天”的土地,正悄然經歷一場運輸革命。
大疆創(chuàng)新科技有限公司的運載團隊,將甘孜視為無人機技術的天然試驗場。在海拔超4000米的雪山上,無人機曾化身“除冰衛(wèi)士”,精準敲擊高壓線上的冰層;在森林火災現(xiàn)場,它們又成為“生命補給線”,為被困群眾和救援人員空投物資。這些場景,正是大疆不斷拓展無人機應用邊界的縮影。如今,從快遞投遞到電力運維,從應急救援到農業(yè)運輸,無人機的身影已深度融入甘孜的經濟社會運行。
腳烏村,這個藏在大渡河畔的藏族聚居村,曾因18公里盤山“手掌路”與外界隔絕。如今,一架大疆FC100無人機僅需10分鐘,就能將快遞從鄉(xiāng)鎮(zhèn)送達村中。大疆運載解決方案工程師徐小珂解釋,高原空氣稀薄如同“運動員負重奔跑”,無人機需通過技術革新應對挑戰(zhàn):碳纖維槳葉直徑增大,提升升力;翼型優(yōu)化降低功率損耗;電池保溫箱確保嚴寒環(huán)境穩(wěn)定運行;雙電模式互為備份,保障應急飛行。這些改進,讓無人機在高原也能穩(wěn)定執(zhí)行任務。
在湖北秭歸的臍橙產區(qū),“00后”飛手小宋的操作更具代表性。他操控農業(yè)無人機穿梭于陡峭山坡,單日作業(yè)收入提升30%。這種“點對點”的直線運輸,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之”字形盤山公路的“小時級”配送,將時效壓縮至“分鐘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系統(tǒng)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王英勛指出,運載無人機必須與生產生活深度結合,才能成為驅動新經濟的關鍵力量。
電力行業(yè)是無人機運輸的另一大舞臺。我國超高壓輸電線路超4萬公里,山地輸電站占比高。川西高原的電力工人曾需背負材料翻山越嶺,完成巡檢和搶修。2023年康定至丹巴線路大修時,大疆無人機承擔起絕緣子、金具等物資的運輸任務。10天內,一臺FC100飛行165架次,運輸4噸物資且無損壞,解決了運維“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在帶電作業(yè)中,無人機更顯優(yōu)勢:避免人員體能消耗導致的操作變形,防止絕緣工具受潮,縮短運輸時間以利用天氣窗口。近3年,大疆運載將甘孜電力檢修效率提升超80%,并拓展出探傷檢測、遠程操作等創(chuàng)新應用。
應急救援領域,無人機成為“空中生命線”。2024年雅江山火中,F(xiàn)C30在海拔3500米、坡度近80°的山地間,多次飛躍投送滅火設備,為控制火勢爭取時間。新一代FC100配備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五目魚眼視覺系統(tǒng),可在黑暗中精準避障;無網絡信號時,依靠衛(wèi)星定位自動飛行;異常情況下觸發(fā)棄繩或降落傘機制,保障安全。甘孜州政務無人機中心工作人員閻譚介紹,當地已形成固定翼、多旋翼、大型固定翼無人機的救援體系,可投送牽引滑輪、防墜護具,甚至轉移被困人員。
從郵政物流到電力運輸,從應急救援到特色經濟,甘孜的無人機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大疆運載業(yè)務負責人金昊認為,規(guī)模化、智能化的無人機網絡將成為關鍵基礎設施,深度融合能源、測繪、安防等業(yè)態(tài)。他透露,大疆將持續(xù)參與技術標準建設,推動產業(yè)升級。王英勛則強調,無人機企業(yè)需堅持負責任的創(chuàng)新,加大關鍵技術投入,才能擁抱更互聯(lián)、更高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