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以席卷全球之勢重塑科技版圖,兩個看似獨立的事件正揭示著同一核心邏輯——數學,才是這場技術革命的底層密碼。
在2025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華為以一場技術突圍引發轟動:其集群算力達英偉達的1.67倍,全新麒麟芯片的發布更讓網友直呼“讓‘老美’破防”。幾乎同時,大洋彼岸的甲骨文憑借AI業務市值暴增1.73萬億,硅谷巨頭為爭奪AI與亞裔數學人才開出百億天價。這些資本與技術的狂歡背后,數學始終是那個隱形的操盤手。
從ChatGPT到抖音推薦算法,數學的滲透遠超公眾想象。AI大模型的注意力機制本質是數學建模,短視頻平臺的精準推送依賴矩陣運算,就連區塊鏈加密技術的根基也源于數論研究。任正非曾公開揭示,華為5G技術的突破源自土耳其數學家阿勒坎2008年發表的極化碼論文——沒有數學,就沒有3G突破、4G同步與5G領先的技術躍遷。
但基礎研究的短板正在制約技術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僅占研發總經費的6.91%,遠低于美國的17%與德國的12%,企業投入占比不足5%。這種“重應用輕基礎”的傾向,恰似健身時只追求動作美觀卻忽視核心力量訓練——尖端武器裝備的研發,無一不依賴于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原始創新。
深圳正以行動回應這一命題。9月9日,由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發起的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深圳)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式啟用。首批17位科研人員中,既有27歲攻克“卡拉比猜想”的丘成桐本人,也有概率論“解碼專家”丘成棟、拓撲學大師于如岡等頂尖學者。到年底,這個“數學天團”將擴充至50-60人,研究領域覆蓋基礎數學、應用數學及數學與高性能計算、生物信息、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
研究院的落地并非偶然。河套合作區已匯聚200余個高端科研項目、447家科技企業、10個國家重大科研平臺及1.5萬名科研人才。香港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積累與深圳的產業優勢形成互補,港中大等高校與研究院的深度合作,更將推動人才與資源的雙向流動。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深圳中學等機構已與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構建起“聘一流學者、育一流人才”的創新生態。
丘成桐指出,河套合作區的區位優勢是研究院選址的關鍵。深圳的高科技企業集群與香港的基礎研究積淀,為數學成果轉化提供了理想土壤。對深圳而言,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的研究將為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注入原始創新動力。正如指數增長的數學邏輯所示,基礎研究的微小突破可能引發應用層面的幾何級躍升。
當數學與城市創新深度綁定,深圳正嘗試走出一條獨特路徑:以基礎研究為支點,撬動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全面崛起。河套合作區內,深港兩地的資源整合已初見成效,而數學作為連接兩地的“隱形橋梁”,正在為這座城市的科技轉型提供最底層的邏輯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