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內,一場關于人工智能與養老服務的探討正在展開。"在老齡化程度居全國首位的上海,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破解養老難題的關鍵力量。"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馬利莊在"科創校長空間站"2025人工智能專場活動中提出觀點。
這座擁有25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正面臨嚴峻的人口結構挑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群體已達577.62萬人,占總人口比例高達37.6%,連續多年保持全國最高老齡化率。在此背景下,如何運用科技創新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在當日舉辦的科普援青行動啟動儀式上,馬利莊以"機器人如何認知世界:具身智能的3D感知與思維鏈"為主題展開演講。他通過模擬機器人取雞蛋的日常場景,生動闡釋了新一代智能設備的認知突破:當機器人接到取蛋指令時,需先通過3D視覺系統定位冰箱與雞蛋位置,再根據物體特性規劃開門角度與抓取力度,最終完成取物動作。
"這個'觀察-決策-執行'的完整鏈條,與人類處理問題的方式高度契合。"馬利莊特別強調,傳統機器人受限于空間理解能力,往往難以完成多步驟連貫操作。而基于"思維鏈"技術的新型系統,通過模擬人類推理過程,使機器設備首次具備了從環境感知到策略制定的完整認知能力。
活動現場,這項突破性技術引發強烈反響。專家指出,當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進行"預判性思考",其在老年護理領域的應用前景將大幅拓展。從提醒用藥到輔助移動,從緊急呼救到情感陪伴,具備環境適應能力的智能設備有望重塑養老服務模式。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上海正通過"科創校長空間站"等平臺加速技術轉化。此次同步啟動的科普援青行動,計劃將人工智能教育課程輸送至西部地區,推動優質科技資源均衡發展。這種"技術突破+教育普及"的雙軌模式,正在為應對老齡化社會提供創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