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金山,一場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業風暴正席卷而來。這里的年輕創業者們以近乎極端的方式追逐夢想——他們放棄學業、社交和正常作息,將全部精力投入AI領域,只為在這場萬億級競賽中搶占先機。
28歲的Marty Kausas是這場浪潮中的典型代表。這位Pylon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連續三周保持每周92小時的工作時長,辦公室里的"棺材艙"成了他的臨時住所。當被問及為何如此拼命時,他直言:"去大公司當程序員太無聊了,創業才是我想玩的游戲。"這種近乎偏執的追求讓他成功為AI客服項目籌得5100萬美元投資。
類似的瘋狂故事在硅谷比比皆是。23歲的Emily Yuan從斯坦福退學后,與人共同創立了AI金融基礎設施公司Corgi。她將社交活動嚴格限定在與工作相關的領域,辦公室外的短暫休息時間也常用于討論融資策略。這位年輕創業者坦言:"既然能創辦改變世界的公司,為什么要去酒吧浪費時間?"
這場創業狂潮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2004年,20歲的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宿舍開發出Facebook雛形后毅然退學,最終締造了社交媒體帝國。同樣在斯坦福校園,19歲的山姆·奧特曼因覺得課堂"與未來脫節"而輟學創業,如今他掌舵的OpenAI已成為AI領域的標桿企業。
新一代創業者正沿著前輩的足跡狂奔。25歲的Nico Laqua在Corgi公司推行"床墊文化",新員工入職禮物就是辦公室床墊。他自豪地表示:"公司三分之二員工都紋了公司logo紋身。"這種極端工作方式在AI初創圈已成常態,創業者們將辦公室之外的社交壓縮到健身房訓練或行業沙龍。
Y Combinator創業孵化器的數據印證了這股熱潮。這家培育出Airbnb等巨頭的機構,今年夏季項目收到2萬份申請,其投資的5000余家公司總估值已超8000億美元。合伙人Jared Friedman觀察到:"歷史正在重演,但AI浪潮的規模可能是互聯網初期的十倍。"
在梅森堡海濱創業園區,24歲的Haseab Ullah展示了典型的創業者生活。他住在由辦公樓改造的"睡眠艙"里,每天靠Uber Eats外賣解決三餐,每月700美元的租金包含20個床位。這種集工作與生活于一體的空間,正成為硅谷新貴的標準配置。
創業者們的極端行為背后,是AI技術帶來的巨大機遇與壓力。25歲的Luke Igel嚴格遵循"996"工作制,其開發的AI視頻編輯軟件已獲得投資。20歲的Amogh Chaturvedi和兩位聯合創始人以6位數價格賣掉首家AI會計軟件公司后,轉而經營用戶行為分析公司,辦公室就設在合租公寓的客廳里。
這場創業革命甚至蔓延到了國際。18歲的哈薩克斯坦少年Arlan Rakhmetzhanov在高中時期開發AI工具獲得斯坦福研究機會后,毅然退學創辦Nia公司。如今他帶著父親和兄弟在舊金山追逐AI夢,投資人送他的充氣床墊升級為真床,成為這個小團隊最近的重大慶祝事件。
在AGI House別墅里,32歲的Jeremy Nixon定期舉辦"閱讀馬拉松",要求參與者必須讀完整本書。這種看似古怪的活動,實則是創業者們交流技術、尋找合作者的特殊方式。風投公司員工Michelle Fang發現,AI圈派對常不提供酒精——很多創始人還未到法定飲酒年齡,且"喝酒在這里并不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