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全球AI投資展望——AI創業的爆發與中國機遇”論壇上,AI智能體的商業化路徑與投資邏輯成為焦點話題。多位創業者與投資人從技術演進、場景落地、投資策略等維度展開深度對話,揭示了中國AI生態在智能體時代的獨特機遇與挑戰。
階躍星辰創始人姜大昕指出,智能體正加速滲透金融、醫療、教育等垂直領域,其發展已從單一功能向“全場景能力”躍遷。他預測,下一代智能硬件的核心競爭力將聚焦于“自主執行能力、持續在場服務、個性化記憶存儲與動態進化能力”,這要求技術架構從“任務驅動”轉向“意圖理解”。
螞蟻集團副總裁紀綱則從技術成熟度角度分析,隨著大模型參數規模突破萬億級,業界對智能體的期待已從“輔助工具”升級為“具備類人推理能力的實體”。他特別提到,線下中介、情感陪伴等對誤差容忍度較高的場景將率先實現規模化落地,而需要精確數據閉環的領域(如自動駕駛、精密制造)仍需突破技術瓶頸。
中國AI應用的全球領先地位得到多位投資人認可。明勢創投黃明明認為,這一優勢源于“互聯網時代積累的產品化能力”與“技術迭代速度”的雙重驅動。他預測,未來全球頂尖智能體中三分之二將誕生于中國創業團隊,尤其在垂直領域可能形成“中國方案”輸出全球的趨勢。
BAI資本龍宇對“智能體爆發論”持謹慎態度。她指出,盡管全球資本對AI探索保持寬容,但市場對交付質量的要求正在快速提升。“創業者調試窗口期正在縮短,未來兩年將是決定技術路線能否商業化的關鍵期。”
設計領域智能體Lovart的創始人陳冕提出,AI時代的產品增長邏輯已發生根本轉變。“流量驅動模式失效,創新驅動成為核心。”他以設計行業為例,智能體通過生成式技術重構創作流程,其價值不在于替代人類設計師,而在于拓展創意邊界。
在投資策略層面,分歧與共識并存。螞蟻集團黃海透露,其垂類智能體投資遵循“三大標準”:市場規模超千億、付費意愿強、能構建技術壁壘。同時強調對算力基礎設施的持續布局,“未來Token消耗與能源效率將成為智能體經濟的核心約束條件”。
經緯創投王華東警示創業賽道選擇風險。他以編程智能體Cursor為例,指出依賴大模型基礎能力的產品易被巨頭復制,而“基于特定場景深度優化”的路徑(如Replay聚焦代碼審查環節)更具生存空間。“避開大模型迭代主賽道,是中小創業者的生存法則。”
創世伙伴周煒提出“啞鈴型投資策略”:在To B端,投資與復雜工作流深度綁定的應用,以抵御技術迭代風險;在通用方向,押注高風險高回報的底層技術突破。“這種分化既能保證短期收益,又能參與未來產業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