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科技巨頭加速布局人工智能領域,算力需求正以指數級速度攀升。在"星際之門"等超大規模項目啟動及云服務廠商資本支出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傳統地面數據中心面臨能源消耗、散熱效率及土地資源的三重瓶頸。這一產業困境正催生新型解決方案——太空算力,該領域已吸引英偉達、亞馬遜等國際科技巨頭率先布局。
據國盛證券最新研報顯示,當前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增速遠超預期。研究機構Rand預測,至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數據中心(AIDC)年耗電量將達347吉瓦,相當于300余座大型核電站的發電量。散熱問題同樣嚴峻,百萬張GPU集群產生的局部熱流密度已超250瓦/平方米,傳統水冷方案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更可能引發區域性熱島效應。以meta公司新建計算中心為例,其預估年用水量將超過所在郡縣全年供水量。
太空算力通過將數據中心部署至近地軌道,創造性地突破了地面限制。該技術利用衛星搭載的計算設備進行在軌數據處理,通過星間激光通信實現毫秒級數據傳輸。真空環境與持續光照條件使其具備三大核心優勢:無需額外能源供應、散熱效率提升80%以上、計算單元可分布式協同工作。北京星空院軌道辰光項目負責人透露,其晨昏軌道衛星群組成的太空數據中心,單機柜運算效率較地面提升3-5倍。
全球產業界已開啟太空算力競賽。美國Starcloud公司計劃建設首個千兆瓦級軌道數據中心,中國"三體計算星座"首批12顆AI衛星已完成部署,每秒可執行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資本市場對此反應熱烈,北京星空院軌道辰光近日完成數億元首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多家頂級風投機構。A股市場中,順灝股份、杭鋼股份等企業因提前布局衛星通信與算力芯片領域,股價近三個月累計漲幅超40%。
技術可行性驗證方面,ADA Space與浙江實驗室的合作項目已實現關鍵突破。其研發的太空算力衛星采用液氦冷卻系統,在軌測試顯示單機柜功耗較地面降低65%,計算延遲穩定在15毫秒以內。國盛證券分析師指出,隨著SpaceX星鏈等低軌衛星網絡的成熟,太空算力有望在2027年前實現商業化運營,初期市場規模預計達200億美元。
產業鏈投資機會正逐步顯現。美股市場建議關注太空基礎設施供應商SOCE與火箭發射企業RKLB,A股市場則可關注參與衛星制造的普天科技、中國衛星,以及具備數據中心建設經驗的杭鋼股份。但需警惕三大風險:AI技術迭代放緩導致需求下降、太空技術突破不及預期、項目融資成本超預期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