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針對汽車消費補貼政策作出新一輪調整,涉及置換補貼范圍擴大、申領流程優化及資金分配變化,成為影響車市消費的重要變量。其中,江蘇省將政策銜接期補貼范圍進一步拓寬,明確2024年3月7日至7月24日期間完成舊車轉讓,且在2025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間開具新車發票或完成車輛登記的消費者,可納入補貼范圍。這一調整被視為對跨年度消費需求的銜接支持。
在申領流程方面,部分省市通過模式創新提升補貼發放效率。貴州自8月24日起推行“先預約資格,再申請補貼”的新機制,此前因系統升級曾暫停8月6日至23日的補貼活動。湖北省則從9月5日起采用“每日10點搶領資格券”的方式,每日限量發放,先到先得。這種“資格前置”的調整,旨在避免補貼資金集中消耗導致的系統壓力。
資金分配壓力成為多地政策調整的核心原因。天津市因補貼資金提前耗盡,自9月8日零時起停止汽車置換更新活動;山東臨沂自9月12日起暫停置換政策,將汽車報廢補貼改為“搖號領券”模式;廣州市也于8月30日暫停相關補貼申請。重慶市雖在8月中旬追加3億元預算,但因前期暫停周期較長,導致申請量激增,資金迅速消耗完畢,目前正計劃追加1.35億元用于10月補貼,但消費者信心或受資金波動影響。
上海市的政策調整引發市場關注。自9月11日起,申領以舊換新補貼的消費者需確保新車在滬注冊登記,此舉直接限制了跨地區申領補貼的現象。此前,因部分省市暫停補貼,跨地開票申領其他城市補貼的情況日益普遍,上海的新規或對區域間消費流動產生抑制作用。
新能源汽車領域,購置稅政策調整進入倒計時階段。根據2023年明確的規定,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將減半征收。盡管當前仍享受免征政策,但市場普遍預期,消費者購車成本可能因稅負調整而上升。有分析認為,部分潛在購車群體或提前至今年完成購車,以規避未來成本增加。
政策依賴與市場自主增長的矛盾逐漸顯現。一方面,以舊換新補貼暫停導致部分消費者持幣觀望,市場擔憂補貼退坡可能削弱消費信心;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雖已連續多月超過50%,但增速趨于平緩。自2014年9月實施免征購置稅政策以來,該政策已三次延續,直接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快速攀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962.5萬輛和962萬輛,占汽車總產銷量的近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