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于《阿爾茨海默病預防雜志》的研究揭示了夜間作息對認知能力的潛在威脅。通過對兩萬余名成年人的十年追蹤,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團隊發現,習慣晚睡者比早睡者的認知功能衰退速度更快,且這一現象在高學歷群體中尤為顯著。
研究依托"生命線隊列研究"數據庫,排除了癡呆癥患者后,對23798名40歲以上成年人展開分析。參與者分別在研究初期和十年后接受認知靈活度測試,結果顯示:晚睡人群的認知得分年均下降幅度是早睡者的1.3倍,而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的衰退速度更是低學歷群體的1.8倍。
進一步分析發現,晚睡者常伴隨睡眠質量下降和吸煙量增加,這兩個因素可解釋約25.7%的認知衰退。具體而言,每推遲1小時入睡時間,十年內認知得分下降0.8分,其中13.5%的衰退歸因于睡眠質量惡化,18.6%與持續吸煙相關。相比之下,飲酒和運動不足對認知的影響較小。
研究特別關注了"生物鐘類型"(時型)的影響。數據顯示,極端晚睡型人群(占19.9%)的認知衰退速度比中間型快32%,而極端早睡型(7.1%)未顯示顯著差異。這可能與"社會時差"有關——當個人作息與社會要求的時間表不一致時,容易產生睡眠剝奪和壓力累積。
教育程度差異帶來的影響機制值得關注。高學歷群體更可能從事"朝九晚五"型工作,當其生物鐘偏向晚睡型時,更容易產生作息沖突。數據顯示,該群體中晚睡型人群的吸煙率比早睡型高41%,而低學歷群體因工作性質更靈活,時型與作息的匹配度相對較高。
研究團隊指出,改善睡眠環境和減少煙草依賴可能是延緩認知衰退的有效干預手段。對于高學歷中老年人群,建議通過彈性工作制度減少社會時差,同時加強戒煙支持。這項發現為認知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了作息規律與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