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榮威發布了一臺新車榮威M7,這是榮威品牌在2025年的重點產品,所以在宣傳的時候,也是不遺余力,甚至搬出了"勞斯萊斯設計師操刀"、"超級混動技術"這種吸引眼球的字眼。
其實部分媒體這么宣傳還好,但現在在網絡上只要一搜索這款車,就是鋪天蓋地的好評,不免讓人感覺變味,甚至心生質疑。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盤道盤道榮威以及榮威M7這款車。
我先直接說我的結論,結合榮威品牌過去的發展軌跡、品控記錄以及市場表現,我個人并不看好榮威M7這款車的市場競爭力,甚至對整個榮威品牌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首先從榮威M7的基本參數來看,這款車長4940mm、寬1890mm、高1510mm,軸距2820mm,定位中大型轎車,預計2025年下半年上市,售價可能在10-13萬元區間。
尺寸這塊,榮威M7介于比亞迪秦L和漢DM之間,軸距比秦L的2790mm長,但比漢的2920mm軸距足足短了100mm。
動力方面搭載1.5L混動專用發動機和電機組成的插電混動系統,發動機最大功率82kW,電機最大功率137kW。
動力這塊就挺離譜了,發動機功率比競品秦L的74kW要高一些,但是電機的功率卻落后許多,秦L的電機功率達到160kW,差距非常大。
續航方面,榮威M7的CLTC工況下純電續航預計150公里,滿油滿電綜合續航1300公里,而競品的續航都是在2000km左右,這或許便是因為電機功率過小,整車能耗變高所導致的。
從紙面數據看,這些參數在同級別車型中其實也還OK,但榮威品牌的實際表現往往與宣傳存在較大差距,例如榮威的上一款車型榮威D7在續航這塊就曾被眾多用戶投訴。
榮威品牌的歷史發展軌跡也令人擔憂。
這個誕生于2006年的自主品牌,背靠上汽,曾經憑借RX5等車型在市場上取得過不錯的表現,但近年來銷量持續下滑。
數據顯示,榮威銷量從2020年的約44萬輛逐步下滑至2024年的約25萬輛,年復合降幅超過10%。
2025年1-2月累計銷量僅2.17萬輛,同比下滑25.5%,延續了低迷態勢。
更令人擔憂的是,榮威在自主品牌中的市占率從2020年的3.2%降至2024年的1.8%,被比亞迪、吉利、長安等頭部品牌拉開明顯差距。
主力車型如i5、RX5銷量持續萎縮,RX5月銷量從2022年的1.2萬輛降至2024年的不足3000輛,這種斷崖式下滑反映了品牌面臨的嚴峻挑戰。不難看出,現如今的榮威一直在走下坡路。
現如今,榮威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也基本跟網約車捆綁住了,除開比亞迪這樣能夠用價格打消一切質疑的品牌,任何品牌一旦讓這種刻板印象在消費者心中扎根,并廣泛傳播,那對品牌發展都是致命的。
榮威汽車的品控和質量問題更為突出。
翻閱車質網等投訴平臺,榮威車型的質量問題可謂五花八門。
以近期推出的榮威D7為例,就有車門內側掉漆、車機卡頓、空調反水等等問題。
甚至還有一個后備廂處排水槽未打膠導致進水的投訴,如果內容屬實,榮威的品控實在是令人心生擔憂。
榮威M7的市場競爭力也令人質疑。
雖然官方宣稱這款車將競爭比亞迪漢DM、吉利銀河星耀8等車型,但榮威品牌近年來的市場表現已經嚴重削弱了其競爭力。
同級別的比亞迪秦L DM-i補貼價格已經降至7.98萬元,而榮威M7預計售價10-13萬元,在價格上并不占優勢,同時我也很難相信這款車能夠做到跟秦L相近,甚至還要低的價格。
技術方面,在比亞迪已實現全民高階輔助駕駛的當下,榮威最新車型仍停留在L2級輔助駕駛水平,這也讓榮威車輛的競爭力再次降低。
專業媒體和用戶的評價也不樂觀。
雖然榮威M7仍未正式上市,但造車這種事窺一斑而知全豹,消費者在考慮購買這款新車時,務必三思而后行。與其冒險嘗試一個持續走下坡路的品牌,不如選擇市場表現穩定、口碑良好的競品車型。
榮威品牌若想真正扭轉頹勢,需要的不僅是幾款新車的發布,而是從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到品牌建設的全面革新,讓“上修飛機下修表,榮威名爵修不了”這種段子成為過去式。目前,在可見的未來,個人對榮威M7乃至整個榮威品牌的市場前景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