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奔馳,開寶馬”這是中國汽車圈內一直以來都在流傳的一句話,作為傳統的豪車巨頭,奔馳在中國市場上的影響力可謂是相當不錯,一直也都雄踞豪車各大榜單的頭部,然而最近奔馳中國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的現象,讓人不禁想問這奔馳怎么不受歡迎了?
一、奔馳中國銷量快速下滑?
據的報道,德國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奔馳周一表示,受關稅影響,其第二季度汽車(car)和廂式貨車(van)的銷量同比下降了 9%。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4 月至 6 月期間,汽車和廂式貨車交付量降至 54.71 萬輛,而純電動汽車銷量降幅更大,達 18%,降至 4.19 萬輛。
梅賽德斯汽車部門第二季度銷量下降 9%,至 45.37 萬輛,其中北美市場銷量下滑 14%,中國市場銷量暴跌 19%。
整體來看,奔馳的銷量承壓明顯。第二季度,奔馳全球賣出了大約54.7萬輛車,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而看整個上半年,總銷量接近108萬輛,同比下滑了8%。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被視為未來方向的純電動車銷量下滑更為明顯:二季度下降18%,上半年累計下降14%。
而從區域表現來看,也是冰火兩重天。其中歐洲 算是表現相對穩定的區域,二季度銷量微增1%,但上半年整體還是小幅下滑了3%。德國本土市場二季度有7%的增長。北美面臨較大壓力,二季度銷量下滑14%,上半年下滑6%,美國市場是主要影響因素。
而亞洲市場挑戰最大,上半年銷量下滑16%。其中,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下滑幅度更顯著:二季度降19%,上半年降14%。
二、大奔現在不受歡迎了?
近期,奔馳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快速下滑的趨勢,這不禁讓人思考作為豪車代名詞的奔馳這是怎么了?
首先,客觀來說,奔馳出現業績下滑是很正常的事情,最近幾年各大傳統車企都面臨著較大的壓力,無論是奔馳還是其他豪車面臨的情況是類似的。全球汽車行業正處于一個深刻的變革期,傳統燃油車市場增長乏力,而新能源汽車市場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這種市場結構的變化,使得傳統汽車品牌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一方面,傳統車企需要應對市場競爭加劇、成本上升等問題;另一方面,它們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運營壓力。因此,奔馳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可以看作是整個行業轉型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其次,中國這些年大量的新能源車企快速崛起,以比亞迪、理想、問界等為代表的品牌快速崛起,對于傳統車企都帶來了沖擊。這些新興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市場敏銳度,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推出符合消費者期望的產品。相比之下,傳統豪華品牌如奔馳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相對較慢,產品線不夠豐富,導致其市場份額被逐步蠶食。這些新興品牌還注重打造品牌形象,通過創新營銷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反觀奔馳卻顯得有些疲于應對,反而失去了原先的優勢。
第三,過去,中國消費者由于國內汽車工業起步較晚,技術
水平相對落后,普遍比較認可海外汽車巨頭的產品。奔馳憑借其悠久的歷史、卓越的造車工藝以及高端的品牌形象,在中國市場收獲了大量忠實用戶。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國產汽車的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已經逐漸趕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傳統豪車品牌。如今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在車輛的整體性能、內飾的精致程度、配置的豐富度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同時,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前沿科技的應用上,國產新能源車企也走在了前列。傳統豪車的品牌光環在這種情況下逐漸褪色,消費者在購車時不再僅僅看重品牌,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綜合實力,奔馳也因此逐漸敗下陣來。
第四,對于奔馳來說,其最大的問題還是新能源的轉型不足,市場上爆品較少,如何真正能推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正在考驗著奔馳。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奔馳雖然也推出了一些新能源車型,但整體來看,其產品線還不夠豐富,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日益旺盛,對產品的性能、配置、價格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能夠準確把握中國市場的特殊需求,推出真正符合中國消費者期待的新產品,成為擺在奔馳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車企憑借精益生產顛覆美國汽車工業;如今,中國新能源勢力正以同樣的顛覆性力量重塑全球汽車格局。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奔馳的轉型之路,恰是傳統工業巨頭面對后發優勢國家時的經典案例,到底該怎么做正在考驗著奔馳這個曾經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