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志7月17日文章,原題:人工智能藝術的興起正推動老式媒體的復興 黑膠唱片、膠片相機和紙質出版物再度成為時尚“弄潮兒”。據美國唱片業協會的數據,如今黑膠唱片和迷你唱片的銷量與上世紀80年代末一樣高。去年,美國黑膠唱片銷量增長7%,達到14億美元,售出4400萬張。同時,磁帶的銷量也在不斷上升。今年第一季度,英國的磁帶銷量比2024年同期增長200%以上。
膠片相機也再次流行??逻_公司一位高管去年透露,盡管膠片價格自2019年以來上漲了50%,但過去5年膠片需求卻翻了一番。電影愛好者和攝影師一樣回歸了膠卷錄像帶,使用老式35毫米電影放映機的藝術場所生意興隆,放映門票可能提前數周就售罄。就連文字也回歸紙媒時代,美國、英國的許多出版物,包括《新音樂快遞》《洋蔥報》和《美食家》等,在僅發行數字版多年后,也紛紛重新推出印刷版。
是什么推動了老式媒體的復興?懷舊情緒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這個一切都可以在屏幕上即時獲得的世界里,有形的物品變得奢侈起來。但歸根結底,重新擁抱傳統媒體背后是人們對算法的憤怒和對AI革命的抗拒。意大利音樂家杰克·薩沃雷蒂認為,網絡音樂平臺的算法可能非常方便,但它會推薦一些聽后即忘的音樂。算法常常讓人脫離理性的思考。一家音樂平臺稱,每天大約2萬首AI生成的曲目上傳到該平臺。在很多人聽來,這根本不是音樂。這股“文藝復興”的小小潮流也在迫使數字市場做出調整。富士近期推出帶有“膠片模擬”模式的數碼相機,有的音樂平臺選擇讓員工人工擬定音樂推薦目錄。(黃鸝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