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者網
在經歷了長達三年的總經理職位空缺后,華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泰人壽”)終于迎來了新的掌舵人。
7月10日,華泰人壽正式宣布牛增亮出任公司總經理。這位去年10月才加入公司的精算老將,在短短九個月內完成了從臨時總精算師到副總經理再到總經理的“三級跳”。
與此同時,華泰人壽12人高管團隊中三分之一已完成更替。牛增亮卸下的總精算師職務由在華泰人壽任職20年的席岳接任,副總經理蘇梅兼任首席風險官,財務負責人韓悅則補位副總經理。
這場人事大調整的背后,是外資巨頭“安達系”對華泰保險集團高達85.53%的絕對控股。隨著實際控制權從中資轉向外資,這家中國首家由中資轉外資的保險集團,正加速推進對核心子公司華泰人壽的深度改造。
“安達系”全面掌權,精算老將火速晉升
在總經理職位懸空三年,三次更換臨時負責人后,華泰人壽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任命一位入職尚不滿一年的“安達系”精算師掌舵。
牛增亮的快速晉升堪稱保險行業中的一個特例:從2024年10月以臨時總精算師的身份加入華泰人壽,到2025年1月升任副總經理、總精算師兼首席風險官,直至同年7月10日獲得監管機構的核準正式出任總經理,僅用了九個月時間便完成了“三級跳”。
牛增亮火速晉升背后離不開“安達系”的強力支持。
公開資料顯示,牛增亮于1994年投身保險行業,先后在平安人壽、美國通能精算顧問公司、英大泰和人壽等保險公司擔任重要管理崗位。2018年起,牛增亮先后在安達人壽香港區域總部及美國全球總部從事產品開發定價和精算評估等工作,并負責協同安達人壽與華泰人壽的精算事務。
這些經歷不僅為他提供了深厚的專業背景,也為他在華泰人壽的快速晉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安達系”正在推進一場系統性的人事布局調整。原于2024年2月加入華泰人壽擔任臨時負責人的鄭少瑋,在牛增亮正式就任總經理的同一天被調至安達人壽擔任區域總裁,旨在強化股東方與華泰人壽之間的戰略協同效應。
據了解,任職安達人壽區域總裁后,鄭少瑋將繼續為華泰人壽提供戰略指導支持,并致力于推動華泰人壽與安達集團之間的合作。
華泰人壽內部也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高層洗牌,涉及約三分之一的高管崗位。對比2024年初的高管名單可以發現,包括李林、謝飛在內的四位高管已經離職;而來自友邦保險的王文旭則被任命為首席營銷官;席岳,這位在華泰人壽服務了整整二十年的老將,也被提拔為總精算師。
盈利之下暗藏隱憂,投資收益能否持續?
業績方面,2020年至2023年,華泰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1.0%、3.6%、9.9%和2.8%,個位數的增長曲線背后,是這家外資系險企在行業轉型浪潮中的掙扎。特別是2023年,公司遭遇了巨大的財務挑戰,凈利潤虧損達到了8.93億元,標志著連續四年的利潤下滑達到頂點。
然而,在2024年,華泰人壽迎來了轉折點。
這一年,華泰人壽終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財務報告:公司實現了92.93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達到了27.1%,凈利潤也達到了9240.49萬元,成功扭轉了連續兩年的虧損局面。
盡管如此,仔細分析華泰人壽的盈利結構就會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首先,2024年的保費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分紅險這一單一險種,其收入較前一年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2.18億元。然而,這種單一險種依賴的增長模式在2025年一季度已略顯露疲態——當季保險業務收入29.53億元,同比下降8.71%。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退保金的逐年增加。2022年至2024年,華泰人壽的退保金額分別為5.08億元、6.5億元和7.28億元,并且僅“財富金賬戶年金保險(萬能型)”這一款產品的退保金額在2024年就達到6.07億元,暴露了公司在設計高現價產品時可能存在風險控制不足的問題。
雖然2024年的賠付支出和保單紅利支出分別減少了12.5%和31.46%,但這種通過減少支出而非增加收入的方式來提升盈利能力的做法能否持續,成為投資者心中的疑問。
進入2025年,華泰人壽綜合投資收益率由2024年的12.73%降至-0.58%。這無疑加劇了市場和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擔憂,特別是在當前低利率環境和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的情況下。
為了確保長穩發展,華泰人壽還需進一步優化產品組合,降低對單一險種的依賴,并強化風險管理機制。與此同時,學會如何在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保持投資收益的穩定性,也將是華泰人壽未來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外資控股下的本土化探索
在外資保險巨頭安達集團完成對華泰人壽的控股并進行管理層重組之后,華泰人壽于2024年8月發布了“1+2+3”新五年戰略。這一戰略以客戶為核心,聚焦于三個關鍵領域:“菁英營銷員3.0、康養3.0、數字化3.0”,旨在通過這三個支柱構建一個更加專業化、創新化的保險公司。
7月10日,在宣布總經理任命當天,華泰人壽同步發布了“保險+”全生命周期守護體系。華泰人壽首席市場官李明明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傳統保險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而將有溫度的服務融入冰冷的合同條款之中,已成為行業的必然趨勢。
康養服務作為華泰人壽戰略的核心部分,得到了特別重視。據華泰人壽戰略與項目管理部總經理趙鵬介紹,公司已推出了“泰享智居”居家養老服務板塊,并新增“泰享旅居”服務,這些服務不僅連接了國內15家優質康養基地,還涵蓋了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休閑康養酒店等多種場景,力求滿足不同年齡段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然而,這些戰略能否奏效仍存疑問。首先,華泰人壽的高薪用人策略引發了關于成本效益平衡的問題。2024年,公司高管最高年薪達到了574.58萬元,整個高管團隊的總薪酬更是高達3536萬元,在整個行業普遍降薪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這種高投入的人力資源政策能否轉化為相應的經營效益,是華泰人壽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考驗。
隨著“安達系”掌控力加強,華泰人壽的本土化之路面臨關鍵考驗。鄭少瑋在調任安達人壽區域總裁后表示,希望借安達與華泰的戰略協同,“在行業內樹立一個外資經驗本土化的標桿”。這一愿景的實現程度,將決定華泰人壽能否真正走出業績波動困境。(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