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華社
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生物科技企業通過第18A章登陸港股市場,包括藥捷安康-B(02617.HK)、映恩生物-B(09606.HK)、腦動極光-B(06681.HK)等。
而在近期,又有一家生物科技企業——杭州德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適生物”)向港交所遞表,擬通過第18A章實現上市,華泰國際是其獨家保薦人。
自研醫學影像基座模型,IPO前估值達26億元
德適生物成立于2016年,總部位于浙江杭州,是全球醫學影像AI技術的引領者。德適生物自主研發國際先進的iMedImageTM,這是世界上參數規模最大的通用型醫學影像基座模型,并且已在多樣化的臨床環境中成功實現商業化。
借助iMedImageTM基座模型,德適生物為全球的醫療機構、研究機構及企業客戶提供智能且標準化的成像設備、模型即服務(MaaS)云平臺以及本地化自訓練解決方案,其解決方案通過尖端的AI技術為臨床醫學影像行業賦能,實現從數據處理到診斷能力的端到端升級。
截至2025年6月21日,德適生物擁有多元化的產品組合,覆蓋六款基于iMedImageTM的分析系統、三臺AI+智能醫療器械、四款代表性試劑耗材以及兩類大模型服務。
其中,AI AutoVision®(預計為全球首個AI染色體核型分析系統)是德適生物的核心產品,已獲中國“三類創新醫療器械”認證并提交注冊,不過這款核心產品還未走到上市階段。另一款產品metaSight®(全球首個AI染色體掃描系統)也獲得中美歐三地監管批準。
在成立到發展的過程中,德適生物曾實現多輪融資,投資者包括寧波嘉緣、國中投資、余杭經開、華睿睿銀、紅石梁集團等。
而德適生物在2025年6月進行了最后一輪增資,其投后估值為25.60億元(人民幣,下同)。
另外,在股權變動中,德適生物的創始人、控股股東宋寧博士已經套現超過5000萬元。
雖然歷經多輪融資,但截至2025年6月27日,德適生物的創始人、控股股東宋寧博士仍持有公司52.06%的表決權。
部分產品實現商業化,業績表現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核心產品尚未上市,但德適生物的AutoVision®、AI+智能裝備、主要試劑及耗材等產品實現了商業化,因此公司在近年實現了收入的增長。
具體而言,2023年、2024年,德適生物的收入分別為5284.4萬元、7035.2萬元,毛利分別約為3749.5萬元、4606.1萬元,但年內虧損分別為5611.6萬元、4337.5萬元,年度毛利率也有所下滑,分別為71.0%、65.5%。
從收入結構來看,基于iMedImageTM的分析系統及器械在2023年、2024年分別貢獻了83.1%、58.0%的收入,主要為銷售AutoVision®、metaSight®自動細胞顯微圖像掃描系統,其業績對這部分產品的依賴較重。
德適生物于2024年9月推出了模型服務,并在當年錄得1954.0萬元收入,貢獻了27.8%的收入,也是德適生物的業績在2024年取得進步的主要原因,這項服務的后續發展有值得期待的地方。
德適生物還有一些地方值得留意。招股書披露,2023年、2024年,德適生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流出4739.5萬元、2977.7萬元,這表明德適生物的運營較為依賴于投融資活動獲取的資金。
而截至2025年4月30日,德適生物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56.7萬元(未經審核),2024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710.4萬元。
對比現金營運成本及年度虧損來看,德適生物的現金流相當吃緊。
因此,此次能否在港股成功IPO對現在的德適生物來說具有重要影響。而如果成功上市,德適生物擬將IPO募集資金投往這些方向:推進核心產品AI AutoVision®的研發及商業化;分配至其他基于iMedImageTM的分析系統候選產品的研發及商業化;加強公司的iMedImageTM基座模型及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加強我們的模型服務組合加強公司的商業化能力及市場滲透;擴大公司在全球市場的業務;尋求醫療價值鏈中的上下游參與者的戰略收購及投資,共同構建基于云的生態系統及一體化的醫療AI生態系統;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