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多個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記者梳理發現,十組核心數據直觀展現了這五年間的發展質效與結構優化。
經濟總量方面,國內生產總值連續突破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整數關口,2024年達到134萬億元以上,較2020年增長23.9%,年均增速保持5.5%。據測算,2025年經濟總量有望突破140萬億元,五年間經濟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均發展指標持續改善。2024年人均GDP達13445美元,連續兩年穩居1.3萬美元以上,位列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前列。全員勞動生產率(2020年不變價)從13.8萬元/人提升至17.4萬元/人,年均增長6%,較同期經濟增速快0.5個百分點,反映出發展效率的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投入保持高位增長。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分別是日本、德國的3.5倍和3.7倍。前四年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0.5%,增速超出規劃目標,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如世界最大容量離心機CHIEF1300的研發成功,標志著裝備制造能力的新突破。
內需驅動格局進一步鞏固。2021年至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86.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59.9%,較“十三五”時期提高11.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3.5%,顯著快于整體投資增速,為供給結構優化提供持續動力。
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中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進出口比重從2020年的29.1%升至2024年的50.3%。前四年與東盟、拉美、非洲、中亞等新興市場的進出口年均增長超10%,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突破11萬列,通達歐洲26個國家200余個城市。
外資利用規模再創新高。五年間,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大幅縮減,制造業領域實現“零限制”。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累計達4.7萬億元,超過“十三五”時期總額,“投資中國”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制造業綜合實力穩居全球首位。2021年至2024年,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5.4%,占全球比重接近30%,規模連續15年排名第一,200余種主要工業品產量領跑全球。裝備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從33.7%升至34.6%,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增強。
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發電裝機占比提升至60%左右。2021年至2024年,太陽能、核能、風力發電量年均增長20.3%,每三度電中就有一度來自清潔能源。同期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1.6%,成為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
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顯示,2024年居民日均家務勞動時間較2018年減少28分鐘,生活模式更加高效。全國居民家庭每百戶汽車擁有量達51.2輛,較2020年增長38%,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糧食安全根基持續夯實。2024年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較2020年增產740億斤,連續十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50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端穩了“中國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