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2025年工業智能體應用現狀與趨勢展望報告》對工業智能體技術進行了系統性剖析。該報告指出,工業智能體是融合工業機理模型與人工智能算法的新型系統,具備自主環境感知、動態決策優化和持續學習進化能力,與通用聊天機器人或輔助工具形成本質區別。其核心特征體現在自主決策閉環、環境適應性進化及人機協同交互三個方面,技術分類涵蓋執行型、決策型、協作型三大功能類別,以及場景級、環節級、產業鏈級三級服務范圍。
針對中國制造業的專項調研顯示,在覆蓋200家企業的樣本中,裝備制造(28%)和汽車交通(19%)行業成為技術應用主力軍,大型企業占比達39%。部署現狀呈現明顯階梯分布:43%企業尚未引入相關技術,25%處于規劃階段,24%完成初步部署,僅8%實現規模化應用。生產制造環節(44%)成為主要應用場景,研發設計(32%)和運維管理(25%)緊隨其后。企業在技術選型時,69%將系統穩定性列為首要考量,54%關注部署成本,50%傾向本地私有化部署方案,而選擇SaaS模式的企業中,53%偏好訂閱制付費模式。
技術落地面臨多重挑戰,63%企業認為部署成本過高,46%反映專業人才匱乏,48%尚未具備自主開發能力。盡管如此,77%受訪企業認可其在提升生產效率方面的價值,62%肯定運營成本優化效果。這種價值認同推動68%企業選擇與專業廠商開展技術合作。典型案例顯示,某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部署決策型智能體,使生產線異常響應速度提升40%,設備綜合效率提高18%。
報告預測技術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從單一環節自動化向全流程自主化演進,通過工業模型與智能體的深度耦合實現制造體系重構;從單點技術突破轉向系統化賦能,構建覆蓋設計、生產、服務的智能生態;從封閉式創新邁向開放式協同,以西門子工業云平臺為代表的生態體系,正通過模塊化組件和標準化接口推動技術規模化應用。這種轉變將加速智能體技術在中小企業的滲透,預計到2026年,實現規模化部署的企業比例有望突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