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CEO兼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吳泳銘在2025年云棲大會上發表的22分鐘演講,引發了科技界和資本市場的雙重震動。這位以低調著稱的阿里“十八羅漢”成員,首次以PPT形式系統闡述了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激進判斷,直言通用人工智能(AGI)僅是起點,未來十年將邁向能自我迭代的超級人工智能(ASI)。
演講當天,阿里港股股價應聲上漲9.16%,創下2021年10月以來新高,市值突破3.28萬億港元。市場用真金白銀回應了這場被內部稱為“阿里史上最具戰略價值”的云棲大會。與會者注意到,吳泳銘不僅重新定義了阿里云的定位——從云計算服務商升級為“全棧人工智能服務商”,更拋出兩個震撼性目標:讓通義千問成為下一代操作系統,并推動阿里云轉型為“超級AI云”。
“未來提供AI才是存在云的核心邏輯。”阿里AI業務負責人會后解讀稱,這意味著傳統云計算業務將退居次位。支撐這一戰略的是阿里巴巴正在推進的三年3800億元AI基建計劃,以及到2032年將全球數據中心能耗提升10倍的激進擴張。這種“用電力思維做Token”的比喻,揭示了阿里對AI算力需求的終極想象。
阿里云CTO周靖人隨后發布的系列技術突破,為這場戰略宣言提供了技術注腳。覆蓋語言、語音、視覺等五大領域的40分鐘技術發布顯示,其大模型在深度推理、多模態交互等關鍵指標上實現全面躍升。更值得關注的是業務層面的協同效應:通義大模型全球下載量突破6億次,衍生模型達17萬個,在企業級市場的調用占比已居中國首位。
這場轉型背后是吳泳銘鐵腕推動的戰略聚焦。據知情人士透露,兩年前新管理層上任時,正是他力排眾議收縮非核心業務,并說服馬云將AI定為集團戰略核心。這種決斷力在數據上得到驗證:阿里云收入增速從其接任時的2%躍升至26%,2025年上半年AI云市場規模達223億元,阿里云一家占比超過二至四名總和。
“模型競爭本質是系統競爭,云競爭也是模型競爭?!敝芫溉说挠^點揭示了行業新趨勢。數據顯示,互聯網、消費電子企業的交互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制造業、金融機構正批量將AI嵌入生產流程。某能源企業為培養AI人才,竟選拔五六十人脫產學習一年,這種人才渴求在傳統行業普遍存在。
吳泳銘的技術背景為這場變革提供了關鍵支撐。作為阿里004號員工兼首位程序員,他主導了淘寶、支付寶等核心產品的技術架構,參與收購高德、UC等戰略投資,更在阿里健康擔任五年董事長。離開阿里后創立的元璟資本,成功投資理想汽車等明星項目,鍛煉出獨特的資本運作眼光。這種技術、商業、資本的三重洞察力,使其成為推動阿里AI轉型的不二人選。
在內部人士眼中,吳泳銘對技術趨勢和資源調配的預判具有超前性。2023年他提出阿里云要在2025年下半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時,曾被質疑為“畫餅”,但最新財報顯示這一目標已提前達成。這種執行力部分源于他與馬云長達二十年的信任關系——從1999年阿里創立前就跟隨創業,到三次關鍵創業都獲重用,這種深度綁定在阿里內部極為罕見。
面向ASI的三個發展階段,吳泳銘描繪了清晰路徑:當前通義千問已實現“智能涌現”,正邁向“自主行動”階段,最終將達成“自我迭代”。在他看來,ASI將創造“超級科學家”群體,解決醫學、材料、能源等領域的未解難題。這種愿景需要的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將云計算基礎設施擴張十倍的魄力——到2032年,阿里云的能耗規模將相當于再造十個當前規模的數據中心。
這場由技術領袖主導的戰略轉型,正在重塑中國科技巨頭的競爭格局。當行業還在AGI領域競爭時,阿里已通過云棲大會向世界宣告:AI時代的戰略窗口期正在關閉,而超級人工智能的競賽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