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句廣為流傳的雷軍語錄,曾被視為互聯網時代野蠻生長的注腳。而今,當小米攜自研3nm芯片、SU7與YU7兩款爆款車型站上1.5萬億市值高點時,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家曾被貼上“組裝廠”標簽的企業:從互聯網輕資產模式到硬核科技公司的蛻變,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裂變?
2021年堪稱小米的“至暗時刻”。高端化戰略受挫導致營收下滑,市值縮水至5000億區間,外界質疑聲如潮水般涌來。正是在這一年,雷軍做出了兩個被業界視為“瘋狂”的決定:重啟擱置七年的芯片研發,并押上全部聲譽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這就像同時供養兩個大學生,每個月的學費賬單都讓人喘不過氣。”雷軍在近期演講中如此形容當時的壓力。
手機戰場上的攻防戰最能體現這種蛻變。當蘋果iPhone17以256G內存降價千元并標配高刷屏下探5000元+市場時,小米卻選擇提前一個月發布小米17系列。這款跳過“16”直接命名的產品,用主板面積縮減37%卻容納超4500個元器件的技術實力,在背屏上實現了時間顯示、動態通知、自拍控制甚至復古游戲等創新交互。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塊需要高度定制的背屏覆蓋了龍晶玻璃,成本不菲卻獲得供應鏈全力支持——五年前,雷軍為AMOLED屏幕斷供問題曾在一場飯局上喝光五瓶紅酒向三星高管致歉。
技術突破的漣漪正在重塑產業鏈格局。小米17正面屏幕采用首發的新型紅色發光材料,在戶外強光下峰值亮度達3500尼特,較iPhone17高出17%。這種反哺供應鏈的創新,使得國產發光材料發光效率首次實現國際領先。電池技術同樣形成代差:當蘋果仍在沿用3000+毫安電池時,小米17憑借16%超高含硅量將電量提升至7000毫安,實現兩天一充。影像系統上,54%體積縮減的潛望式長焦鏡頭,在保持性能的同時優化了握持手感,而iPhone17標準版甚至未配備長焦鏡頭。
汽車業務的突破更具戰略意義。采用“技術+效率”策略的SU7上市后,連續九個月銷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更在20萬以上轎車市場占據榜首。今年6月開售的YU7,18小時內鎖單量突破24萬臺,相當于Model Y半年的銷量。這種雙線壓制特斯拉的態勢,源于小米將起售價定在21.59萬元的堅定策略——當外界猜測價格可能下探至9.9萬元時,雷軍直言“不可能”,用穩定價格體系維護高端定位。數據顯示,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登頂純電車型榜首,部分車主甚至愿意等待38周提車。
這些突破的背后,是小米對技術深水區的持續探索。2014年首次造芯計劃折戟后,2021年重啟的芯片業務面臨巨大壓力。當團隊擔憂“會不會拖垮公司”時,雷軍反問:“十年后我們是為賬上多出幾百億慶幸,還是為永遠失去芯片后悔?”今年5月發布的“玄戒O1”芯片,使小米成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旗艦SoC設計能力的企業。這種開放合作與自主研發并重的策略,既保證了產品性能,又形成了差異化體驗。
在汽車制造領域,小米超級工廠展現了系統創新的威力。這個集生產、研發、測試于一體的基地,引入超過700個機器人實現車身車間關鍵工藝100%自動化。雷軍將造車定義為“人生最后一次創業”,這種戰略決心在資源投入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過去五年研發支出累計達1020億元,研發人員從一萬余人翻倍至兩萬,2025年研發預算更增至300億元。這些數字最終轉化為產品力——SU7與YU7的成功,標志著小米從單一爆品向“人車家全生態”體系的跨越。
當市場仍在討論“風口理論”時,小米已用實際行動改寫了游戲規則。從被三星斷供屏幕時的被動,到如今三星電子會長專程造訪小米汽車工廠的主動;從被質疑“沒技術”,到成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芯片設計的企業;從手機市場的單點突破,到構建覆蓋智能設備、新能源汽車、家電的生態閉環——這家企業的蛻變印證了一個真理:在制造業的深水區,唯有向下扎根的技術投入,才能支撐向上生長的品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