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等九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加力推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擴圍升級的通知》,明確提出以社區為單位構建全齡友好型生活圈,重點解決“一老一小”服務短板。根據規劃,到2030年將建成100個試點城市、1萬個便民生活圈,形成覆蓋養老、托育、醫療、商業等功能的15分鐘服務網絡。
這項政策源于對傳統城市規劃模式的反思。長期以來,我國多數城市采用功能分區模式,將居住區與商業、教育、醫療等設施分離,導致中心城區人口過度集中、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不足等問題。隨著老齡化加速和家庭結構變化,這種模式已難以滿足居民對便捷生活的需求。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突破3億,占總人口22%,而3歲以下嬰幼兒達3000萬,托育需求超過三成家庭。
政策核心在于“缺什么補什么”的精準配置。通知要求將便民生活圈納入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以多個社區為單元統籌布局商業網點、養老設施、托育機構等。例如,北京市東城區兆軍盛菜市場通過改造閑置廠房,打造出集生鮮采購、縫紉修補、五金建材、潮流餐飲于一體的綜合體,日均客流量超7000人次,其中青年人占比達三分之一,成為傳統業態升級的典范。
針對老年群體,政策提出建設“銀發金街”,通過集中布局助餐、康復護理、文體活動等業態形成規模效應。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老年助餐點已達8.6萬個,日均為328萬人提供服務。同時,推廣“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支持日間照料、短期托養等專業服務進社區。
托育服務方面,國家衛生健康委計劃到2025年實現每千人口托位數4.5個,新增普惠托位66萬個。措施包括支持幼兒園延伸托育服務、利用城市更新補充設施等。目前,養老護理人才缺口達550萬,托育人才缺口近100萬,政策實施有望帶動相關就業。
專家指出,這項政策既回應了民生關切,也蘊含經濟價值。老年群體釋放的醫療、康養需求正推動“銀發經濟”增長,而托育服務改善可能提升生育意愿,釋放消費潛力。國家發改委原規劃院院長沈遲認為,政策落實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宜居目標,通過存量提升讓城市生活更便利。
自2021年試點啟動以來,便民生活圈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7月底,210個試點地區建成6255個生活圈,涉及商業網點150.3萬個,服務1.29億居民。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李佳路表示,下一步將擴大覆蓋范圍,解決傳統業態多、新興業態少等問題,推動資源集約與便利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