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英偉達”的摩爾線程,正站在科創板上市的關鍵節點。這家以全功能GPU研發為核心的國產芯片企業,若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將成為A股“國產GPU第一股”,實現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重要跨越。
創始人張建中的職業軌跡為這家公司打上了鮮明的“英偉達基因”標簽。這位曾在英偉達任職14年的技術高管,歷任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直接向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匯報。2020年9月,張建中放棄高薪職位,攜手GPU架構師張鈺勃、英偉達16年老將周苑共同創立摩爾線程。公司董事會7名成員中,3人擁有英偉達背景;7名高管團隊里,5人來自這家國際芯片巨頭。
核心技術團隊的豪華陣容折射出摩爾線程的技術野心。除三位聯合創始人外,宋學軍、王東、楊上山等高管均具備英偉達技術管理經驗。這種人才結構直接反映在薪酬體系上:2025年上半年,12名董事及高管獲得912.24萬元薪酬,4名核心技術人員薪酬達383.64萬元,按半年期推算,高管團隊年薪普遍在150-200萬元區間。
與寒武紀專注AI加速芯片(ASIC)不同,摩爾線程選擇全功能GPU的技術路線。這種既能處理圖形渲染又具備AI算力的芯片設計,使其產品矩陣覆蓋消費級顯卡、專業圖形工作站、AI計算卡等多個領域。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將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委托給臺積電等代工廠,集中資源攻克芯片設計難題。
財務數據顯示,這家芯片新貴正經歷典型的“高投入、慢回報”階段。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7億元,較往年千萬級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但同期凈虧損仍達2.71億元。過去三年半累計虧損近53億元,研發投入持續超過營收規模——2024年研發費用是收入的3.09倍,2025年上半年該比例仍高達79%。
毛利率的劇烈波動揭示著戰略轉型軌跡。2022年因主推中低端芯片采取低價策略,毛利率跌至-70%;隨著產品結構向AI智算卡、專業圖形卡升級,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飆升至69.14%,超越多數同行。這種轉變背后是每年數億元的研發投入:僅2025年上半年研發支出就達5.58億元,占營收比例接近八成。
現金流壓力迫使公司加速資本運作。截至2025年6月底,貨幣資金25億元,而短期有息負債達14億元。此次IPO擬募資80億元,全部投向芯片研發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若順利過會,從提交注冊到正式上市預計需1-2個月時間,這將成為緩解資金壓力的關鍵節點。
市場格局方面,國產GPU企業仍面臨嚴峻挑戰。2024年國內AI芯片市場,英偉達、華為海思、AMD分別占據54.4%、21.4%、15.3%份額,三者合計超過91%。相比之下,摩爾線程在國內GPU市場的占有率不足1%。技術突破與市場拓展的雙重壓力,考驗著這家芯片新銳的持續創新能力。
從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到冶金自動化研究院,從惠普、戴爾到英偉達,張建中的職業軌跡折射出中國芯片人的技術突圍之路。當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設置技術壁壘,摩爾線程的崛起既承載著國產替代的產業期待,也面臨著技術追趕的持久戰。這家擁有“英偉達血統”的芯片企業,能否在資本市場與產業競爭中殺出重圍,將成為觀察中國半導體自主化的重要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