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似普通的飯局,卻悄然改寫了中國AI芯片產業的競爭格局。2025年4月,北京某酒店內,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與互聯網傳奇人物王湛的深夜對話,不僅讓一位沉寂多年的行業老將重返戰場,更催生出一家估值超百億的芯片新銳——曦望科技。
這位被徐冰"三顧茅廬"請出的關鍵人物,正是百度創始產品經理王湛。作為北大物理系高材生,王湛2000年加入僅十余人的百度,主導開發了支撐百度營收核心的鳳巢系統,更在16年間培養出遍布互聯網巨頭的中高層管理團隊。2016年轉型投資人后,他本已過上"財富自由"的閑適生活,卻被徐冰拋出的芯片創業計劃重新點燃斗志。
商湯的芯片布局早已悄然展開。自2018年投入11億元研發資金以來,這家AI巨頭已成功量產兩款芯片:專注視覺推理的S1芯片出貨量突破2萬片,對標大模型推理的S2芯片更兼容CUDA架構。但持續擴大的虧損(2018-2023年累計超500億元)迫使商湯做出戰略調整——將芯片業務拆分為獨立實體曦望科技。
這場"分家"實為精心設計的突圍戰。拆分后的曦望不僅卸下母公司財務包袱,更在成立半年內完成15億元融資,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三一集團、第四范式、游族網絡等產業資本占比達70%。這種"產業+技術"的融資模式,既保證了資金充裕,又為芯片落地提供了真實應用場景。
王湛提出的"后發優勢"理論顛覆了行業認知。在他看來,2025年才是中國GPU產業的真正元年:過去國產芯片只能爭奪國外巨頭剩余的10%市場份額,如今推理市場爆發與供應鏈受限的雙重機遇,讓本土企業首次站上同一起跑線。更關鍵的是,前人用數十億資金驗證的路徑已清晰可見——兼容CUDA生態、聚焦細分場景成為行業共識。
曦望的S3芯片研發計劃正是這種戰略思維的體現。這款瞄準2026年發布的芯片,將推理成本降低10倍的目標直指行業痛點。作為商湯"嫡系",曦望不僅能調用母公司的大模型和AI云資源進行技術驗證,更獲得產業投資方的算力需求背書。這種獨特的生態位,使其在寒武紀(市值突破6000億)、摩爾線程等競品中顯得格外突出。
當前中國AI芯片市場正經歷劇變:市場規模從2024年的1425億元預計飆升至2029年的1.34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53%。中國移動等巨頭開始大規模采購國產芯片建設萬卡級智算中心,壁仞科技、沐曦等企業集體沖刺IPO,整個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這場爭奪戰中,曦望科技憑借技術積累與產業資源的雙重優勢,正成為改變游戲規則的關鍵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