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松下能源部門首席技術官渡邊正一郎在技術展示活動前透露,其公司研發的“無陽極”電池技術有望在2027年底前實現商業化量產。這項突破性技術或將徹底改變電動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為消費者帶來續航里程與成本的雙重優化。
與傳統鋰離子電池不同,松下的創新方案通過徹底移除制造過程中的石墨陽極,轉而在首次充電時讓鋰金屬陽極自然形成。這一設計不僅簡化了生產工藝,更釋放了電池內部空間,使其能夠裝載更多鎳、鈷、鋁等活性正極材料。實驗數據顯示,該技術可在不改變電池組體積的前提下,將電池容量提升25%。以特斯拉Model Y為例,其續航里程可從目前的約574公里增加至近720公里,接近路虎Gravity或通用電動卡車的水平。
從成本結構來看,這項技術對原材料的依賴度顯著降低。傳統電池中成本最高的鎳材料,其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市場,而“無陽極”設計通過優化空間利用率,減少了鎳的用量。松下方面表示,該技術既能用于提升續航里程,也可在保持現有性能的同時,生產更小、更輕、更便宜的電池組,為汽車制造商提供靈活的選擇方案。
對于當前面臨激烈競爭的特斯拉而言,松下的技術突破顯得尤為關鍵。數據顯示,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已降至近八年來的最低點,傳統車企與中歐新興品牌的崛起使其壓力倍增。分析師指出,電池技術的創新將是特斯拉維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這項技術的商業化仍面臨挑戰。鋰金屬在重復沉積與剝離過程中可能形成枝晶,導致短路風險;而陽極僅在首次充電后形成的特性,也使得電池管理系統的復雜度大幅增加。盡管如此,松下作為首批明確商業化時間表的企業之一,其技術路線圖被認為更具務實性與可操作性。
在全球范圍內,多家企業正競逐“無陽極”電池領域。加利福尼亞州的QuantumScape公司與大眾集團合作開發類似技術;密歇根州的Our Next Energy公司則通過雙化學電池組實驗,在BMW iX原型車上實現了965公里的續航里程。不過,Our Next Energy計劃從2026年起才在其雙化學架構中使用該技術,而松下在堪薩斯州的新電池工廠已投入運營,計劃生產圓柱形電池,并明確將在2027年底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產能。
從產業鏈影響來看,這項技術的成功將重塑電動汽車的供應鏈格局。石墨需求的大幅減少可能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而鎳用量的降低也有助于穩定原材料價格。通用汽車等制造商也在開發富鋰錳(LMR)電池,預計從2028年開始用于卡車和SUV,同樣旨在減少對昂貴鎳材料的依賴。
松下的產能規劃顯示,公司計劃在2030財年前將電池產能提升四倍,且無需建設新工廠或進行大規模投資。不過,由于特斯拉2025年4月銷量下降16%,松下已將堪薩斯工廠達到滿負荷生產的時間推遲至2027年3月。作為全球約10%電動汽車電池的供應商,松下的技術突破不僅關系到特斯拉的未來競爭力,也將深刻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