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內容創作者,張琳在過去幾年里一直被語音轉文字工具折磨得苦不堪言。用蘋果自帶的語音備忘錄記錄會議時,機器總是分不清不同發言人的聲音,背景噪音還會完全蓋過人聲。整理一小時的會議錄音,往往需要花費兩倍的時間。采訪達人時,她不得不一邊聽錄音一邊逐字打字,經常聽到一半就忘記前面說了什么。更讓她頭疼的是和老家母親通電話,母親的四川方言總是被轉成亂碼,那些帶著溫度的叮囑變成了一串看不懂的符號。
直到朋友向她推薦了聽腦AI,這款工具徹底改變了她的工作方式。用了一段時間后,張琳發現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語音轉文字工具,而更像是一個會整理、會提煉的智能助理。她現在逢人就推薦:"它把我的錄音筆變成了會思考的大腦。"
最讓張琳驚艷的是聽腦AI的實時錄音功能。在一次部門季度目標會議上,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打開了這款工具。屏幕上,文字隨著發言同步出現,更神奇的是每段話前都自動標注了發言人姓名。張三提出的用戶留存率目標,李四提出的運營資源需求,甚至連實習生小吳輕聲說的數據跟蹤任務都被準確記錄下來。會議結束時,她直接將整理好的文字發到群里,同事們都驚訝地問:"你是不是提前準備好了發言稿?"這讓她想起以前用其他工具時,轉出來的文字就像一團亂麻,要花大量時間重新梳理誰說了什么。
智能會議紀要功能更是解決了她的一個大難題。過去整理會議紀要是個耗時耗力的過程:先聽錄音,再標記重點,然后把零散的信息拼成結構化文檔,最后檢查待辦事項。現在只需點擊"生成紀要",十秒鐘就能得到一份完整的會議文檔,包含會議主題、參會人員、關鍵結論,甚至自動將各項需求和截止時間歸類到待辦事項中,并用紅色標注提醒。上周她把這份紀要發給領導,得到的回復是:"這是我見過最清晰的會議記錄,不用修改了。"
對于經常采訪跨境博主的張琳來說,多語言和方言識別功能解決了她的兩大困擾。在一次與日本客戶的線上會議中,對方用日語發言,聽腦AI不僅實時轉成了中文,連"需要調整產品包裝尺寸"這樣的專業術語都準確無誤。會后,她只需點擊"日語轉中文",就能得到一份準確的翻譯文檔,省去了在不同翻譯軟件間切換的麻煩。更讓她感動的是方言識別功能,母親的四川口音現在能被準確轉寫,"少熬夜""多喝溫水"這樣的叮囑終于不再是一串亂碼。她把這些文字存進備忘錄,想母親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感覺比聽語音更有溫度。
AI問答和創作功能則把零散的錄音變成了有價值的創作素材。在采訪一位達人關于用戶留存策略時,她錄了一個多小時的內容。以前要從中找出關鍵點,需要反復聽錄音并做筆記。現在她只需問聽腦AI:"幫我提取采訪中提到的用戶留存策略",兩秒鐘就能得到相關內容,還標出了重點。更厲害的是,當她想把這個話題寫成公眾號文章時,AI直接幫她生成了大綱:用實際案例吸引讀者,分點闡述關鍵策略,最后提供可操作的步驟。這相當于把原始素材直接變成了可落地的創作框架。
這些強大功能的背后,是多項先進技術的支撐。雙麥克風降噪技術讓咖啡店的背景噪音被有效過濾,只保留清晰的發言內容。DeepSeek-R1技術將專業術語的識別準確率提升到了95%以上,再也不用擔心"轉化率"變成"轉華率"。動態增益調節功能則能自動放大音量較小的發言,確保每個重要信息都不被遺漏。
現在,張琳幾乎在所有需要記錄和整理的場景中都使用聽腦AI。部門會議、客戶洽談、行業論壇,無論是十人的小會還是百人的大會,她都能邊錄音邊得到整理好的文字記錄。每周兩次的達人采訪也變得輕松,采訪結束后立即就能拿到文字稿,再用AI問答提取重點,一小時就能完成文章大綱。走在路上突然想到的創意靈感,她也會立即用手機錄音轉成文字保存。和日本客戶開會、與四川母親通話、和廣東同事討論項目,語言和方言的障礙都被輕松跨越。
使用聽腦AI的半個月里,張琳明顯感受到了效率的提升。以前整理錄音和文字要占去30%的工作時間,現在這個比例降到了10%以下。上個月她多完成了兩篇公眾號文章,粉絲增長了1.2萬。有一次幫朋友整理會議紀要,原本需要兩小時的工作,她兩分鐘就完成了,朋友開玩笑說要包她的咖啡錢。
更重要的是,這款工具讓她能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內容創作本身。以前她總是被繁瑣的整理工作困擾,現在可以專注于如何把采訪內容寫成讀者喜歡的文章,如何拍攝更有共鳴的視頻。上周她用聽腦AI整理了一篇關于職場焦慮的采訪,然后根據AI生成的大綱加入自己的案例,寫出的文章閱讀量突破了10萬。如果是以前,光是整理采訪內容就要花上三小時,根本沒時間考慮如何讓文章更有感染力。
在張琳看來,真正好用的工具不是簡單地完成任務,而是真正理解用戶的需求。聽腦AI知道用戶開會時想分清發言人,所以開發了發言人區分功能;知道整理紀要時想節省時間,所以提供了智能結構化;知道采訪時想提取重點,所以加入了AI問答。它不是機械地把語音轉成文字,而是幫助用戶把錄音變成有價值的內容。
現在張琳的手機里,原來的語音備忘錄已經被她"打入冷宮"。畢竟,有了能幫忙整理、提煉、創作的智能助理,誰還會用只會轉文字的工具呢?昨天她和朋友聊天時談到了內容創作的瓶頸,聽腦AI不僅準確轉錄了對話,還自動標記出了"找選題的三個方法"。她直接復制這段內容,寫成了今天這篇文章的開頭。連寫作素材都幫忙準備好了,這哪里是工具,分明就是內容創作者的最佳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