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一家成立僅三年的機器人初創企業Figure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憑借明星創始人的領導力、快速迭代的產品線,以及在AI與硬件融合領域的突破,這家硅谷公司已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企業。當地時間周二,Figure宣布完成超10億美元C輪融資,投后估值達390億美元,領投方為Parkway Venture Capital,英偉達、英特爾、LG科技創投等科技巨頭跟投。這一數字較其2024年2月B輪融資時的26億美元估值暴漲14倍,標志著人形機器人賽道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
Figure的成長軌跡堪稱硅谷創業范本。2022年1月誕生于硅谷腹地,公司首款人形機器人Figure 01在2023年3月問世,僅用12個月便完成從設計到落地的全流程。該機型不僅能執行搬運等基礎任務,更通過觀察人類示范學會了煮咖啡等復雜操作。2024年8月推出的Figure 02進一步升級,續航能力提升40%,計算推理速度翻倍,軟件系統支持更精細的抓取動作。今年以來,公司密集發布技術突破:2月演示雙機器人協同作業,3月實現每小時2.68英里的擬人步態行走,5月推出第三代硬件系統Figure 03,6月完成物流產線包裹分揀測試,7-8月展示疊衣服、洗衣等家政技能,9月3日最新視頻中,機器人已能精準將碗碟放入誤差僅厘米級的洗碗機。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Figure獨特的全棧式研發路徑。2025年2月,公司宣布終止與OpenAI的合作,轉而自主研發端到端AI模型Helix。這款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首次實現對機器人上半身(包括頭部、軀干、手腕和手指)的高頻連續控制,通過將視覺語義知識直接轉化為動作指令,大幅減少傳統方法所需的訓練數據量。國泰海通研報指出,折疊衣物任務的突破標志著Figure從工業場景向家庭服務滲透,未來可能拓展至清潔、護理等日常服務領域。
創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的創業履歷為Figure增添傳奇色彩。這位39歲的科技老兵曾創立電動垂直起降飛機公司Archer Aviation(2020年上市)和在線人才市場Vettery(被德科集團1.1億美元收購)。在Figure項目中,阿德科克不僅首輪投入1000萬美元,A輪追加2000萬美元,更放言未來可能注資超1億美元。其"孤注一擲"的風格被《福布斯》等媒體冠以"下一個馬斯克"的稱號。2023年9月,他在播客節目中被貼上"埃隆·馬斯克2.0"標簽,主持人預測其十年內將比肩霍華德·休斯等傳奇企業家。
商業化進程正在加速。3月15日,Figure宣布建設BotQ量產工廠,初期年產能1.2萬臺,未來四年將擴展至10萬臺機器人或300萬個執行器。在應用端,公司已與寶馬汽車達成合作,在南卡羅來納州工廠部署人形機器人進行產線測試;同時與C輪投資方Brookfield合作開發Helix預訓練數據集。這種"技術-量產-應用"的閉環模式,正推動Figure向B端工業場景和C端家庭服務雙向滲透。
行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中金公司研報指出,未來僅有少數具備全棧能力的企業能突破至"具身智能"層級,產業重心已轉向"小腦+大腦"系統研發。華泰證券分析認為,大模型技術決定人形機器人泛化能力天花板,當前谷歌、OpenAI、英偉達等海外大廠與華為、百度等國內企業形成兩極布局,而Figure等頭部創企的自研大模型將加速行業洗牌。該機構預測,2025年下半年市場將更關注有主機廠訂單的供應鏈企業、業務布局變化顯著的個股,以及擺線針輪等新技術方向。
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阿德科克在接受采訪時坦言,中國工程團隊在成本控制和執行效率上的優勢,將使其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的主要競爭者。他預測最終只有少數團隊能成功,這一觀點與行業加速進入淘汰賽的判斷不謀而合。隨著特斯拉Optimus、宇樹科技等企業共同構成第一梯隊,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決戰時刻"或許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