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賽道正掀起新一輪資本熱潮。當地時間9月16日,美國初創(chuàng)企業(yè)Figure宣布完成超10億美元C輪融資,投后估值飆升至390億美元,一舉超越波士頓動力等老牌玩家,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本輪融資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英特爾資本、英偉達、LG科技創(chuàng)投等20余家機構參投,其中既有連續(xù)三輪加注的老股東,也有首次入局的新面孔。
這家成立于2022年1月的硅谷企業(yè),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概念驗證到商業(yè)落地的跨越。2023年3月,首款產品Figure 01問世,不僅能完成搬運、分揀等基礎工業(yè)操作,更通過觀察人類示范學會煮咖啡。次年8月,續(xù)航提升50%、計算能力增強3倍的Figure 02面世,其搭載的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可同時控制上半身19個關節(jié)。今年2月,公司宣布與OpenAI終止合作,轉而自主研發(fā)端到端AI模型Helix,該模型突破性地實現單次指令控制雙機器人協同作業(yè),標志著人形機器人從"單兵作戰(zhàn)"向"群體智能"進化。
技術迭代速度令人驚嘆:3月更新擬人步態(tài)技術,行走速度達1.2米/秒;5月推出第三代產品Figure 03,硬件系統獲CEO"史上最強"評價;6月實現物流產線包裹分揀;7-8月演示疊衣服、洗衣等家政技能;9月最新視頻顯示,機器人已能精準將碗碟放入誤差僅厘米級的洗碗機。這些突破背后是完整的研發(fā)閉環(huán)——從AI模型構建、硬件設計到現實場景數據采集,Figure在B端工業(yè)場景落地的同時,正通過折疊衣物等任務向C端家庭場景滲透。
資本青睞的背后,是創(chuàng)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的"全棧式"戰(zhàn)略。這位39歲的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曾創(chuàng)立電動飛機公司Archer Aviation并成功上市,更早前創(chuàng)建的在線招聘平臺Vettery被德科集團以1.1億美元收購。在Figure首輪融資中,阿德科克個人投入1000萬美元,A輪追加2000萬美元,并承諾未來投入不低于1億美元。這種"All in"的創(chuàng)業(yè)風格,使其被《福布斯》等媒體冠以"馬斯克2.0"的稱號。2023年9月,某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更在封面標注其30億美元身價,預言十年內他將比肩霍華德·休斯與埃隆·馬斯克。
商業(yè)化進程正在提速。3月15日,公司宣布BotQ量產工廠投產,首條產線年產能1.2萬臺,未來四年將擴展至年產10萬臺機器人或300萬個執(zhí)行器。在應用場景方面,已與寶馬汽車達成合作,在南卡羅來納州工廠部署人形機器人進行產線測試;與本輪投資方Brookfield的合作,則聚焦于Helix模型預訓練數據集的開發(fā)。這種"技術-制造-應用"的三維突破,使Figure在特斯拉Optimus、宇樹科技等頭部玩家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行業(yè)格局正加速分化。中金公司研報指出,未來僅有少數具備全棧能力的企業(yè)能突破至"具身智能"層級,當前產業(yè)重心已轉向"小腦+大腦"系統研發(fā)。華泰證券則提醒,隨著谷歌、OpenAI、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布局機器人"大腦",國內華為、百度等企業(yè)推出成型產品,行業(yè)將進入淘汰賽階段,不具備AI能力的本體廠商可能被擠出市場。該機構建議2025年下半年重點關注有頭部主機廠訂單的供應鏈企業(yè)、業(yè)務布局變化大的個股,以及擺線針輪等新技術方向。
面對中國企業(yè)的競爭,阿德科克在近期訪談中坦言,中國工程團隊在成本控制和執(zhí)行效率上的優(yōu)勢,將使其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的重要競爭者。他預測:"最終只有少數團隊能成功。"這場關乎未來的技術競賽,正在重塑人類與機器的協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