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近日發布公告,小米汽車宣布對已售出的11.69萬輛SU7標準版車型實施召回。此次召回涉及自上市以來生產的全部標準版車型,占該車型累計銷量的34.4%。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召回并未出現傳統意義上的質量缺陷投訴,官方記錄顯示僅收到4次相關索賠申請,且未發生任何事故或人員傷亡。
召回公告顯示,問題集中在L2級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特定場景識別能力。當該功能開啟時,部分車輛在極端特殊路況下可能存在預警或處置不足的情況,若駕駛員未及時介入操作,理論上存在增加碰撞風險的可能性。與常規召回不同,此次解決方案僅需用戶完成車機系統OTA升級至Xiaomi HyperOS 1.10.0版本即可消除隱患,無需前往4S店進行硬件更換。
小米汽車官方微博同步發布的第191期"答網友問"專欄,詳細解釋了此次升級的技術細節。新版本系統重點優化了輔助駕駛功能的場景識別算法,特別針對復雜路況下的決策邏輯進行強化。據技術文檔披露,升級后的系統在施工區域、異形障礙物等特殊場景的響應速度提升37%,誤判率下降至0.8%以下。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此次看似常規的OTA升級被定義為"召回",折射出智能汽車監管體系的重大轉變。追溯至今年初的智駕事故,雖然責任認定尚存爭議,但已促使監管部門加速完善相關標準。8月中旬,市場監管總局與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所有OTA升級必須完成備案程序,嚴禁推送未經充分測試的軟件版本。
新規要求企業建立完整的軟件版本管理系統,每項升級需提交功能變更說明、測試報告及風險評估文件。特別強調不得通過OTA方式掩蓋產品缺陷,違規企業將面臨銷售額1%-5%的罰款。某車企合規總監透露,目前主流廠商均已建立三級測試體系,單次升級的測試里程普遍超過50萬公里。
在技術標準制定層面,多項關鍵規范正在推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本月發布的團體標準,首次明確了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事故責任判定框架。根據規定,高速NOA功能激活狀態下發生的事故,若首次碰撞前3秒內系統存在控制操作,且不屬于特定豁免場景,則需承擔主要責任。數據管理方面,要求采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技術,確保事故數據72小時內完成云端上傳。
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是,正在征求意見的L2級輔助駕駛強制性國家標準,預計最快2026年初實施。該標準首次對領航輔助系統進行分級定義,高速NOA與城區NOA分別設定23項和31項功能指標。試驗方法部分規定,每款車型需完成不少于72小時的實車道路測試,涵蓋彎道半徑、交叉路口等12類典型場景。特別增加的施工區、兩輪摩托車等動態障礙物測試,要求在最高設計車速下完成驗證。
配套措施方面,新標準強制要求建立駕駛員監測系統,包括生物特征識別和操作行為分析。對于頻繁出現危險操作的用戶,系統需啟動分級限制機制,最高可暫停輔助駕駛功能使用。數據記錄裝置被要求存儲最近180天的關鍵參數,采樣頻率提升至每秒10次,確保事故追溯的完整性。
這場監管升級正在重塑行業生態。某新勢力車企研發負責人表示,其團隊已將測試周期延長40%,并新增23個極端場景驗證項目。保險行業同步調整費率模型,安裝數據記錄裝置的車型可獲得最高15%的保費優惠。消費者調研顯示,超過65%的受訪者認為嚴格的監管標準能提升對智能駕駛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