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產業迎來關鍵突破,政策扶持與企業深度布局推動技術邁向商業化新階段。近日,固態離子能源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總部在武漢經開區軍山科技城正式落成,項目選址三期2號廠房,建筑面積達9978平方米。該總部不僅承擔固態電池材料研發實驗室、電芯安全與性能檢測中心等核心功能,更成為從實驗室技術到產業化落地的關鍵樞紐。
據國金證券分析,固態電池作為新能源2.0時代的戰略制高點,正加速從技術儲備轉向規模化應用。其應用場景已覆蓋消費電子、eVTOL、動力電池及機器人四大核心領域,市場替代空間廣闊。在政策支持與頭部企業聯合推動下,產業化拐點即將到來,相關投資機會值得重點關注。
在A股市場中,多家企業已率先布局固態電池產業鏈。信宇人針對半固態與全固態電池設備展開前瞻性研發,并與客戶深化固態領域合作;天奈科技憑借碳納米管(CNT)技術占據國內固態電池市場主導地位,同時成為美國某頭部企業的獨家供應商,海外業務拓展成效顯著;海目星則通過“鋰金屬負極+氧化物電解質”與“硅碳負極+硫化物電解質”雙技術路線并行,成功打通鋰金屬固態電池量產全流程,并斬獲4億元、2GWh的行業首個可量產商用訂單。
與此同時,鋰電池材料領域迎來技術迭代,硅基負極材料因高比容量特性成為下一代負極主流方向。其理論比容量達4200mAh/g,遠超傳統石墨負極的400mAh/g,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目前,硅基負極已在動力電池、消費電子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技術成熟度與下游接受度持續提升。
中信證券預測,在滲透率提升與成本下降的雙重驅動下,2028年全球硅基負極材料用量將達9萬噸,對應市場規模228億元,其中動力電池占比超80%。除負極企業外,碳材料、硅烷、包覆材料等上游環節,以及設備制造商均將受益于需求爆發。
A股相關企業加速布局:中科電氣已建成硅基負極中試產線,產品進入多家客戶測評階段;道氏技術年產1000噸硅碳負極項目落地廣東恩平;翔豐華硅碳負極技術具備產業化條件,正規劃批量生產線。技術收斂與下游應用積極推進的背景下,產業鏈各環節迎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