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烘焙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之際,一款名為"可頌蛋撻"的新品正以驚人價格刷新行業認知。當普通蛋撻單價跌破3元時,這款融合可頌工藝的跨界產品在北京文華餅房標出68元/個的天價,引發市場熱議。更令人意外的是,其15元的基礎款已成為多個茶飲品牌的引流爆款。
這款創新甜品的奧秘在于塔皮工藝的革命性突破。傳統港式蛋撻的酥皮被升級為32層可頌面皮,烘烤后形成花瓣狀褶皺,賦予產品"花邊蛋撻"的別稱。部分品牌在撻頂添加焦糖脆片或水果奶油,創造出類似迷你蛋糕的視覺效果。這種"酥脆外衣+流心內餡"的雙重口感,配合精心設計的擺盤造型,使其在社交平臺迅速走紅。
抖音平臺相關話題播放量突破8600萬次,小紅書筆記量達5.3萬篇,數據印證著這款產品的網紅基因。以裕蓮茶樓為例,其推出的焦糖可頌蛋撻采用限時供應策略,每日12點起售且每人限購6個,這種饑餓營銷手法反而催生出跨城代購現象,部分門店月銷量突破2萬只。
茶飲品牌成為這場創新浪潮的最大受益者。ARTEASG新加坡將蛋撻與美式咖啡組成套餐,活動期間門店客流量提升40%;喜茶在深圳實驗室店推出的黑糖波波可頌撻,定價25-35元仍供不應求,促使品牌8月緊急追加"爆漿掉酥"系列。這種"飲品+甜點"的組合策略,成功將客單價提升至35元區間。
專業烘焙品牌同樣嗅到商機。小虎堂憑借"可頌蛋撻+冰淇淋"的跨界組合,半年內在18省擴張46家門店;澳撻品牌今年新增131家商場店,占總門店數的55%,其25元的平均客單價較傳統烘焙店提升30%。創業者分享的案例顯示,優質點位的月營收可達15萬元。
但市場爭議隨之而來。家庭烘焙的普及使部分消費者產生價格質疑:"自制成本不足5元,添加水果后價格翻三倍是否合理?"更有消費者吐槽某些烘焙店過度依賴網紅單品:"滿墻都是跟風產品,原創研發能力令人擔憂。"這種聲音反映出市場對創新可持續性的隱憂。
行業觀察指出,可頌蛋撻的走紅延續了烘焙市場的"顏值經濟"邏輯。從舒芙蕾到銅鑼燒,再到如今的跨界蛋撻,這類產品通過視覺沖擊和情緒價值構建消費場景。但當新鮮感消退后,產品能否憑借口味建立長期競爭力,將成為決定其生命周期的關鍵因素。
當前烘焙市場的創新浪潮呈現明顯特征:傳統品類通過工藝改良實現價值躍升,社交媒體成為新品孵化器,茶飲與烘焙的邊界日益模糊。在這場沒有終點的創新競賽中,下一個引爆市場的"花邊單品"或許正在某個實驗室里悄然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