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商人吳志芳的創業歷程,堪稱一部不斷突破邊界的商業進化史。從廣州到上海,再從內貿轉向外貿,她用兩次戰略遷移和一次技術革新,書寫了傳統行業擁抱數字化的生動樣本。
2019年,當“輕醫美”概念在中國市場爆發時,吳志芳卻做出了一個反常識的決定——將公司從廣東遷至上海。這個選擇源于對市場認知的深刻洞察:盡管廣東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美容器械產業鏈,但“廣東貨”在客戶心中始終與“代工”“性價比”劃等號。為了打破這種認知壁壘,她選擇在上海設立展廳,提供現場體驗和即時售后,試圖用服務溢價彌補地域標簽的短板。
初到上海的陣痛期遠超預期。整整一年時間,沒有客戶資源、沒有市場認知,公司運營陷入停滯。轉機出現在對產品趨勢的精準預判上。通過分析功能需求、客戶反饋和供應鏈動態,吳志芳提前囤積了一款抗衰儀器,恰好趕上市場需求爆發。這次成功不僅讓公司度過危機,更驗證了她“用市場認知差創造價值”的商業邏輯。
當內貿市場逐漸飽和,吳志芳又將目光投向海外。2023年,她帶著醫療美容設備登陸阿里國際站,卻遭遇了更嚴峻的挑戰。首次嘗試將國內爆款直接復制到國際市場,結果因產品不符合多膚色需求而滯銷;新招的運營團隊因不熟悉海外規則,頻繁觸發知識產權紅線,導致店鋪被罰。這次失敗讓她意識到:外貿不是內貿的簡單延伸,而是需要重構從產品到運營的整個體系。
轉機來自一個比利時客戶的詢盤。當對方發來模糊的產品鏈接時,吳志芳沒有急于報價,而是通過深度溝通挖掘出真實需求——客戶需要的是多功能設備而非單功能儀器。這次成功交易揭示了海外市場的核心邏輯:產品路徑必須建立在精準需求洞察之上。此后,她開始親自操盤外貿業務,但很快面臨新的困境:既要管理內貿團隊,又要學習外貿運營,人力模式顯然無法支撐。
2024年,阿里國際站上線的AI生意助手成為破局關鍵。這個被吳志芳稱為“數字合伙人”的工具,徹底重構了她的業務流程。在合規環節,AI自動完成全店商品診斷,將原本需要數小時的風險排查縮短至幾分鐘;在產品發布環節,輸入“沙龍場景”“診所環境”等關鍵詞,系統就能生成符合國際審美的視覺素材;在客戶溝通環節,AI不僅能“揣測”模糊需求的真實意圖,還能提供專業術語的翻譯和商務話術的潤色。
技術賦能帶來的改變立竿見影。一個英國客戶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對方最初需求混亂,時而詢問配件時而咨詢整機。通過AI的輔助接待功能,團隊歷時一個月逐步明確需求,最終邀請客戶來華考察并簽下數萬美元訂單。更關鍵的是,AI打破了傳統運營的品類限制——同時布局高客單價院線設備和低客單價家用儀器兩個市場,通過智能匹配不同國家人群需求,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
如今,吳志芳的外貿團隊已形成獨特的“人機協作”模式:AI負責全量推廣、客戶篩選和基礎溝通,人類則專注于深度需求挖掘和關系維護。這種模式運行僅六個月,就拿下200多個海外訂單,創造超200萬元銷售額。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經營思維的轉變——從依賴經驗判斷到數據驅動決策,從人力密集型到技術賦能型。
在這場商業變革中,吳志芳的角色也在悄然變化。她不再僅僅是AI工具的使用者,而是開始主動“調教”系統:通過設置產品淘汰規則,讓AI自動優化選品;通過分析客戶行為數據,指導研發方向。這種轉變預示著傳統商人正在進化為數字時代的商業操盤手,而她的故事,也為更多中小企業提供了轉型的鮮活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