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配送的奶茶”“6.9元兩葷一素套餐”“9.9元整只烤雞”……當低價外賣席卷市場,消費者享受著便利與實惠,餐飲店卻陷入另一重困境——后廚熱火朝天,騎手絡繹不絕,堂食區卻冷冷清清。這場由外賣補貼戰引發的行業震蕩,正將堂食生意推向邊緣。
在嘉興經營麻辣燙的可樂(化名)最近愁眉不展。她的門店堂食營業額跌至每日不足200元,9位顧客的客流量讓她直呼“壓力山大”。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合肥一家網紅粉館7月客流量驟減,負責人阿君(化名)坦言“生意是上半年最差的一個月”;北京某西餐廳兼職員工周欣透露,餐廳午市常坐不滿,晚市僅3-4桌顧客;深圳寶安一家曾生意火爆的湘菜館,客流下滑近半,周末營業額從3萬元跌至不足1萬元。
外賣補貼改變的不僅是消費習慣,更重塑了價格認知。經營米線店的王寧算了一筆賬:堂食碎肉米粉13元/份,外賣同款僅需5元,午市收入從2000元縮水至六七百元。徐婷的米粉店也面臨類似困境,老顧客轉向線上點單,線下自取,“低價吃多了,顧客會覺得你的餐品就值這個價”。多位消費者表示,外賣便宜且無需排隊,工作餐選擇已從堂食轉向外賣。
堂食,為何仍是餐飲業的命脈?從成本結構看,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占餐飲店支出的大頭,且與客流量無關。以一家月固定成本10.5萬元的餐廳為例:若月客流量1000人次,每位顧客分攤成本105元;若月客流量增至3000人次,分攤成本降至35元。假設每位顧客消費200元,變動成本50元,1000人次時單客利潤45元,3000人次時則升至115元。更關鍵的是,堂食顧客點高毛利產品(如小吃、甜品、酒水)的概率更高,能進一步提升收入。
外賣與堂食的本質差異,在于流量與品牌的博弈。外賣是“公域流量”的爭奪,消費者根據距離、價格、評分快速決策,補貼停止后忠誠度極低;堂食則是“私域場景”的構建,燈光、音樂、服務員的微笑、菜品上桌時的熱氣與香氣,都在傳遞品牌價值。例如,紅燒肉堂食時油潤酥糯,配送30分鐘后可能因溫度降低而油膩,風味大打折扣。外賣拼的是流量與價格,堂食拼的才是品牌與口碑。
如何守住堂食?答案藏在產品、體驗與定價中。首先,聚焦“現做現吃”的核心菜品,如現炒小炒、現切涮肉、冒煙上桌的砂鍋等,給顧客必須到店的理由。“山居椿芽”的杭椒牛肉面堅持“三不原則”:牛肉不隔夜、澆頭不預制、面條不提前燙,服務員端上桌時澆油仍在“冒煙”,這種堅持成為顧客復購的主因。其次,強化“可視化新鮮”,如潮汕牛肉火鍋店現場鮮切黃牛、費大廚透明廚房切黑土豬肉、海底撈鯇魚主題店現點現撈,讓顧客為“看得見的品質”買單。
招牌菜是品牌護城河的核心。未來食創始人余奕宏指出,99%的顧客進店是為了一道“非你不可”的招牌菜。這道菜不僅是菜單選項,更是顧客選擇餐廳的理由。例如,費大廚的辣椒炒肉以68元定價年售500萬份,2023年該單品收入突破10億元。其秘訣在于“專業大廚現場爆炒”“明檔現切”等可視化細節,將家常菜升華為有技藝、有品質的體驗,讓價格成為品質承諾的體現。
場景與體驗是吸引顧客的關鍵。小馬宋戰略營銷咨詢公司創始人小馬宋認為,線下門店需創造讓顧客“慢下來”的機會。例如,家庭客群門店在門口設置木馬或搖搖車,吸引孩子停留,家長隨之進店消費。露營風、山野風等場景的走紅,印證了消費者對愉悅體驗的追求——產品同質化下,一家坐得舒服或能帶來新奇體驗的餐廳,吸引力顯然更高。
當補貼退潮,餐飲人需重新算清一筆賬:堂食是覆蓋固定成本、實現穩定盈利的核心場景。外賣能帶來增量,但難以支撐整體利潤。真正的出路在于發揮堂食優勢,通過招牌產品、現場體驗和價值定價,重建顧客到店的理由。守住堂食,不是抗拒變化,而是抓住餐飲經營的基本盤,用可感知的品質換來可持續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