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圍繞薪酬爭議與公司治理的內部風波,將知名工業機器人企業伯朗特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推上輿論風口。據公司披露,原董事長兼總經理尹榮造在連續三年虧損背景下,提出將自身月薪提升至200萬元的議案,引發董事會激烈反對。這場矛盾最終導致管理層全面洗牌,新任董事長李博錚上任后直指原管理層存在"制度性掏空公司"行為。
財務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伯朗特累計虧損超過2億元。其中2023年凈利潤虧損1.26億元,毛利率跌至-20.6%;2024年虧損收窄至4468萬元,但2025年上半年再度虧損3941萬元。在此背景下,尹榮造提出的薪酬方案引發軒然大波——按其提議的200萬元月薪計算,年薪酬將達2400萬元,遠超公司2024年披露的1827萬元應付職工薪酬總額。
董事會會議記錄顯示,8月6日審議的《關于總經理固定月工資200萬元的議案》遭到4票反對、1票同意。反對董事普遍認為,在公司持續虧損且面臨審計質疑的情況下,大幅提高管理層薪酬"不合時宜"。董事楊醫華直言:"公司應當先實現盈利,再考慮薪酬調整。"值得關注的是,天健與皇嘉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已連續兩年對伯朗特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主要質疑其"應用商銷售模式"下的收入真實性和應收賬款風險。
新任董事長李博錚在致股東公開信中披露更多細節。他指控尹榮造通過"榮造一號基金"掌控約40%投票權,形成"事實上的公司治理私有化"。信中指出,該基金通過合伙人資金轉入機制,使投票權集中于尹榮造個人,導致技術團隊與核心管理層被迫減持套現,所得資金轉入基金賬戶。今年5月基金清算后,投票權回歸原始出資人,尹榮造隨之失去控制權。
更引發爭議的是,尹榮造曾于4月修改公司章程,規定"董事必須從在職員工中產生",此舉被李博錚稱為"構建權力閉環"。該條款導致外部股東無法直接委派董事,形成"外部進不來、內部不敢反"的治理困局。李博錚在信中直言:"這不是經營,而是掠奪。尹榮造既非技術創始人,也未主持過關鍵研發,卻通過制度設計掏空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45歲的尹榮造持有中專學歷,2008年與三位合伙人創立伯朗特,2013年起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盡管目前仍以21.65%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東,但其"萬億市值""百億定增"等激進言論早已引發市場質疑。2015年營收僅1.31億元時,他就提出向關聯私募基金定向增發3.5億股、融資105億元的方案;2020年更宣稱要通過應用商資產證券化實現萬億市值。
接任者李博錚現年39歲,擁有西安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兼具私募基金與產業投資背景。其任職的陜西韓元匯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管理19只基金,個人持有證券、基金從業資格。在9月5日召開的第五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上,李博錚當選董事長,楊醫華出任總經理,鄧共招、郭金龍、譚小文、周秋華四人擔任副總經理,周秋華同時兼任財務負責人與董事會秘書。
這場管理層更迭背后,折射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深層矛盾。當傳統治理模式遭遇現代企業制度沖擊,當創始人權威與股東利益產生激烈碰撞,伯朗特的案例為眾多民營企業提供了警示樣本。隨著新管理層到位,這家曾喊出"全球第一大營收"口號的機器人企業,能否走出虧損泥潭,仍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