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預制菜在餐飲行業引發的討論持續升溫,其中關于稅率認定的問題成為焦點。有觀點認為,預制菜模式正在悄然改變餐飲行業的稅收結構,這一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傳統餐飲行業中,人工成本占據主導地位,從烹飪到服務,大量環節依賴人力。由于人力成本無法開具進項稅發票,餐飲企業可抵扣的進項稅主要集中于房租、水電及原材料采購,這部分占比相對較小。因此,餐飲行業被歸類為服務業,適用6%的增值稅率。若按照13%的稅率征收,企業稅負將顯著加重。
預制菜的普及打破了這一成本結構。通過中央廚房或外部供應商,餐飲門店將復雜的加工環節轉移至上游,門店主要承擔簡單的加熱或裝盤操作。此時,原材料成本(預制菜)成為主要支出,且這部分成本可開具進項稅發票。餐飲企業的成本構成從“人力為主”轉變為“原材料為主”,稅負結構隨之發生變化。
以工廠模式類比,中央廚房相當于生產流水線,餐飲門店則成為銷售終端。總公司將預制菜配送至門店,這一過程被視為視同銷售。企業可通過內部交易調整稅負,例如優化采購渠道或調整定價策略。盡管這種模式本身不違規,但餐飲行業的本質已從純粹的服務業向“食品加工+銷售”混合模式轉變。
目前,稅務部門對預制菜的稅率認定仍以“是否涉及加工過程”為標準。若門店對預制菜進行簡單處理(如加熱、裝盤),則視為提供餐飲服務,適用6%稅率;若直接銷售未加工的包裝食品,則按13%稅率征收。然而,隨著預制菜占比提升,餐飲門店的服務屬性逐漸弱化,未來稅率標準是否需要調整成為爭議點。
有網友提出,稅務認定應要求加工過程達到“從生到熟”的標準,但這一觀點遭到反駁。例如,刺身、沙拉等生食菜品無需加熱,若以“生熟”劃分,將導致標準模糊且難以執行。稅務標準需兼顧可操作性,避免因復雜化引發執行難題。
預制菜的興起推動了餐飲行業供應鏈的升級,中央廚房模式提高了效率與衛生標準,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但與此同時,稅收結構的改變也引發了關注。若餐飲企業通過預制菜模式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占比,而終端稅率仍維持6%,是否會導致稅負不公?這一問題尚未有明確答案,但已引發業內對稅率與時俱進的討論。
此前,某體檢行業人士也曾從類似角度分析問題,指出行業間因信息差導致的認知偏差。預制菜爭議的背后,折射出不同領域對稅收政策的理解差異。隨著餐飲行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稅務規則的適應性調整或將成為未來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