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菜鳥總部,一場關于物流行業與電商趨勢的深度分享會上周三悄然舉行。盡管菜鳥業務常被視為缺乏“性感”的商業敘事,但CEO萬霖的近一小時演講,卻為外界提供了一個審視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的新視角。
萬霖的演講從中國電商行業的現狀切入,他指出,盡管中國電商滲透率已接近50%,且每年仍以2%的速度增長,但全球電商市場的平均增速已從兩位數放緩至8%左右。特別是今年,美國關稅政策的調整如同“蝴蝶效應”,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關稅調整潮,這無疑給跨境電商帶來了巨大挑戰。成本、標準和門檻的提升,使得跨境電商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萬霖觀察到,隨著電商滲透率的不斷提升,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傳統2B供應鏈與電商供應鏈的界限逐漸模糊。如今,許多中國企業的電商滲透率線上線下已各占半壁江山,維持兩套獨立的供應鏈顯然不再是最優選擇。2B與2C電商供應鏈的融合,正成為主流需求與商業模式。
與此同時,國內即時零售的興起也為物流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萬霖認為,即時零售要成為主流商業模式,背后供應鏈的變化將是決定性的。如何通過原有的區域倉、前置倉模式更好地匹配即時零售的需求,成為物流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物流模式的轉型上,萬霖指出,從單一市場依賴轉向“多中心+組合模式”已成為趨勢,以規避關稅政策風險。同時,跨境物流也從“專攻特定平臺”轉向“多元化組合”,兼顧自建倉與第三方平臺合作,以提升物流網絡的穩定性與成本可控性。
技術,作為物流變革的隱形推手,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萬霖提到,智能化升級與數據基礎的強化是物流變革的兩大支柱。AI技術的賦能,從智能客服到訂單管理再到路徑規劃,都極大提升了效率與個性化服務能力。而自動化設備的普及,如無人車、分揀機器人、機械臂等,正逐步替代人工環節,推動物流行業的自動化進程。
以菜鳥為例,自2016年開始投入物流無人車研發以來,其作為通用的底層技術,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盡管物流無人車市場仍是一場“長期戰役”,但在AI的加持下,數字物流、底層能力建設以及端到端的無人化都正處在加速狀態。
在戰略定位上,萬霖表示,菜鳥將從過去專注服務阿里,轉變為一個更加開放、去服務所有客戶、所有平臺的公司。同時,聚焦全球供應鏈、跨境物流、海外本地快遞及全球科技服務四大板塊,構建公共物流網絡。他強調,盡管聚焦國際,但國內業務依然重要,中國的供應鏈網絡將是菜鳥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基石。
在業務發力方向上,萬霖透露,菜鳥將強化國內外倉儲網絡,推廣“區域倉+前置倉”模式,以降低履約成本。同時,加強跨境網絡建設,從單一中心向多中心流向變化,滿足全球范圍內的物流需求。本地化交付也是菜鳥的重點之一,海外本地物流已拓展到9個國家,并將不斷延伸覆蓋、加深業務觸達。
為了滿足差異化需求,菜鳥還在為大客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為中小客戶推出標準化產品。這需要聯合生態伙伴開發集成化物流科技產品,如智能硬件+軟件系統。目前,菜鳥已在20個國家建立交付和售后團隊,以保障持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