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進入新階段,城市發展模式正經歷深刻變革。近日,自然資源部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明確提出,將堅決遏制城市無序擴張,這一表態標志著我國城市發展思路迎來重要轉折。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呈現明顯的"攤大餅"特征。這種以單一核心區為中心、通過同心圓式擴張的模式,在城鎮化快速推進期曾發揮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9年間,全國市轄區數量從855個增至965個,同期縣級行政區劃卻減少了141個。四大一線城市及武漢、天津等二線城市相繼進入"無縣時代",通過撤縣設區實現規模躍升。
這種擴張模式在特定歷史階段具有合理性。以深圳、廣州、成都為例,2010-2020年間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均超50萬,相當于每年新增一個中等縣的人口規模。但當前發展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全國總人口連續三年負增長,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城鎮化率接近70%的中高水平,支撐粗放擴張的基礎條件不復存在。
政策調整早已顯現端倪。地鐵建設審批明顯收緊,2025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地鐵里程同比下降15.3%。地方層面,從人口小縣機構精簡到開發區整合,調整力度不斷加大。某省開發區內設機構精簡比例接近50%,政策對"撤縣設區"的態度從"慎重"逐步升級為"嚴控"。國家發改委更在重點任務中明確要求嚴控省會城市規模擴張,西安、鄭州等城市被要求"瘦身健體"。
這種轉變并非終止區劃調整,而是推動調整方向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調整將聚焦中小城市整合,通過合并人口持續萎縮的小縣降低行政成本,或撤銷達不到設市標準的地區建制。相關政策文件已明確提出,要推動中小城市結合人口變動趨勢優化基礎設施布局,這預示著收縮型城市將成為調整重點。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已有48%的城市出現人口收縮。
發展模式轉型帶來多重影響。首先,城市競爭規則發生改變,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提升創新和產業競爭力。政策明確要求超大特大城市做強核心功能,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這要求城市立足比較優勢,在產業配置和資源利用上追求效率而非規模。破除"內卷式"招商引資成為共識,湖南、廣西等省份已調整"強省會"策略。
這種轉變并非否定省會城市發展,而是推動發展方式升級。都市圈建設成為重要方向,通過軌道交通和機制協同實現資源整合。對省會城市而言,這意味著要在區域發展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而非單純追求自身規模擴張。政策同時提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區域協調發展開辟新路徑。未來,副中心城市可能通過與收縮型城市整合獲得發展機遇,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
當前發展模式的轉變,實質是發展質量優先于發展速度的必然選擇。那些能夠準確把握功能定位、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城市,將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先機。而固守規模擴張思維的城市,則可能面臨資源錯配和發展滯后的風險。這場變革標志著我國城市發展進入更加注重內涵式增長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