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圍繞預制菜使用情況的輿論風波將羅永浩與西貝餐飲推上風口浪尖,雙方在社交媒體與直播平臺展開激烈交鋒,引發公眾對餐飲行業預制菜規范化的廣泛關注。
事件的導火索源于羅永浩9月10日在社交平臺發布的一條動態。他表示,久未光顧西貝后發現店內菜品幾乎全為預制菜,且價格偏高,呼吁國家盡快立法要求餐飲企業明確標注預制菜使用情況。次日,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公開回應,否認門店使用預制菜,并公布羅永浩當日的用餐小票,稱其點單的15道菜品均符合國家對現制菜品的定義。
面對西貝的否認,羅永浩于9月12日晚通過抖音、B站、微博三平臺同步直播,進一步闡述立場。他強調自己并非反對預制菜本身,而是反對餐飲企業以現制菜品名義銷售預制菜,認為這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直播中,羅永浩展示多張網友提供的西貝后廚照片,指出冷凍柜內存放的生產日期為2024年9月19日的羊排,質疑其“新鮮度”;同時展示兒童餐配料表,指出保質期長達9個月的牛肉醬、18個月的海鱸魚與宣傳中“新鮮”的表述不符。
羅永浩還以自身經歷為例,吐槽西貝菜品分量與味道。他稱,5人用餐點15道菜卻未吃飽,且2道菜品因腥味過重被丟棄。他直言,若為現制菜品,出現此類情況“除非廚師有特異功能”;若為預制菜,則“解凍后口感差”的解釋更為合理。他對比其他餐飲品牌價格,指出西貝人均消費100-300元,卻銷售21元一個的古法饅頭,認為其“用預制菜卻賣高價”的行為引發消費者不滿。
在直播中,羅永浩特別提到老鄉雞的運營模式,稱其每道菜品均標注“預制/現做”,認為這種做法“尊重消費者選擇權”,并表示未來會光顧體驗。針對部分餐飲企業以“商場禁用明火”為由使用預制菜的說法,他建議消費者通過觀察商場內是否有烤肉店、火鍋店來判斷企業說辭的真實性。
這場輿論戰迅速對西貝的經營造成沖擊。賈國龍在9月12日的采訪中透露,受事件影響,西貝門店客流量與營業額大幅下降。他表示,10日與11日兩日,全國門店日營業額分別減少100萬元,12日預計減少200萬至300萬元。面對輿論壓力,賈國龍承認自身在輿論應對方面存在不足,并強調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他連續三日表態“一定會起訴羅永浩”,稱對方言論對品牌造成嚴重傷害。
9月12日,西貝緊急召開全員大會,主題定為“1.8萬名伙伴跟羅永浩之戰”,要求員工統一應對輿論的口徑。與此同時,羅永浩在直播中發起“懸賞”,承諾向提供西貝使用預制菜真憑實據的網友獎勵10萬元,進一步加劇雙方矛盾。
從法律層面看,雙方爭議的核心在于預制菜的定義。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明確預制菜為“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且不包括主食類食品。這意味著,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等均不納入預制菜范疇。新規明確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屬于預制菜,而當前多數連鎖餐飲品牌均依賴中央廚房配送食材。
盡管官方定義已出臺,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知仍與標準存在差距。記者實地探訪北京西貝門店時發現,其后廚儲存的冷凍生肉與切配好的蔬菜均來自中央廚房,廚師現場烹制。這種“中央廚房配送+門店現制”的模式,是否屬于預制菜使用范疇,成為爭議焦點。
在羅永浩的直播評論區,網友普遍呼吁餐飲企業明確標注預制菜使用情況,尊重消費者知情權;同時建議國家盡快完善預制菜國家標準,消除公眾疑慮。9月13日凌晨,羅永浩仍在微博發文質疑:“若不使用防腐劑,有機西藍花保質期能否達24個月?能否制成兒童餐?”這場由預制菜引發的輿論戰,短期內似乎難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