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業家羅永浩在社交平臺公開質疑某連鎖餐飲品牌使用預制菜,引發社會對預制菜產業的廣泛討論。這場爭議將預制菜從行業議題推上公眾視野,暴露出公眾對食品工業化認知的模糊性,也折射出當代社會對餐飲模式變革的深層思考。
事件起因于羅永浩發布的消費體驗,他指出某知名西北菜餐廳大量使用預制菜卻未明確告知消費者,且菜品價格與制作方式不匹配。該言論迅速引發網絡熱議,品牌方隨即回應稱嚴格遵循"中央廚房預處理+門店現做"模式,否認存在預制菜使用情況。隨著雙方公開交鋒升級,品牌方宣布開放全國門店后廚參觀,并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這場爭議實質上揭示了公眾對預制菜概念的認知偏差——將中央廚房標準化制作與工業化預制菜混為一談。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定義,預制菜是指經預加工制成或可直接使用的預包裝菜肴,涵蓋即食、即熱、即烹、即配四大類。其中即食食品如真空包裝米飯,即熱食品如速凍水餃,即烹食品如腌制肉品,即配食品如凈菜。需要特別區分的是,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屬于餐飲服務環節,與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菜存在本質差異。這種概念混淆導致公眾對餐飲企業使用標準化制作工藝產生誤解。
從產業史視角觀察,預制菜是食品工業化的必然產物。其發展軌跡始于20世紀60年代歐美餐飲效率革命,日本在70年代通過政策扶持與冷鏈建設推動產業成熟,形成年增速20%的龐大市場。目前日本家庭預制菜消費占比達40%,社區連鎖餐飲80%采用預制或半預制模式。中國預制菜產業雖起步較晚,但借力冷鏈發展與宅經濟興起,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2500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850億元,預計2026年將突破7490億元。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預制菜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營養學研究顯示,預制菜與現制菜在核心營養成分上差異有限。肉類蛋白質流失率不超過5%,主要營養損失集中在維生素C等熱敏性物質,但與家庭烹飪的損耗程度相當。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化生產通過標準化配方能更精準控制油鹽糖含量,部分產品經營養師配比后反而更具健康優勢。現代鎖鮮技術也使預制菜在保留膳食纖維和礦物質方面表現優異,有助于實現膳食多樣化。
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質疑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領域,包括原料新鮮度、添加劑使用、生產衛生及冷鏈保障等環節。這種擔憂本質上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認知偏差,而非技術層面不可克服的問題。調查顯示,真正完全拒絕預制菜的消費者占比不足兩成,多數人反對的是"知情權缺失"而非產品本身。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的關鍵爭議點,在于是否履行對消費者的信息披露義務。
從產業經濟視角看,預制菜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它串聯起種植養殖、冷鏈物流、食品加工等環節,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與價值提升。通過穩定采購合同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應用。反對預制菜發展,實質上是在抵制農業產業鏈的升級轉型。這種工業化進程與餐飲業效率提升緊密相關,當城市化率超過50%時,餐飲標準化就成為必然選擇。
餐飲工業化通過集中采購與規模生產顯著降低成本,標準化流程確保產品品質穩定。正如紡織業從手工到機械的變革,餐飲業也需要突破傳統烹飪模式的效率瓶頸。完全否定預制菜,本質上是對工業文明進步的抗拒。現代社會的飲食發展史表明,每次技術革新都推動著文明進步,從生食到熟食,從手工到機械,食品工業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面對這場爭議,理性態度應是聚焦具體監管問題而非全盤否定。需要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強化營養標簽管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而非將工業化生產簡單等同于品質低劣。預制菜作為食品工業化的典型代表,其健康發展需要產業規范與公眾認知的同步提升。在享受工業化帶來的便利時,通過完善監管體系和創新技術手段,完全能夠解決現階段存在的痛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