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北極海域近日出現外來物種入侵的跡象。一項國際聯合研究顯示,致密紋藤壺這一原分布于歐洲及太平洋的物種,其遺傳物質首次在北極高緯度水域被檢測到,標志著該區域生態屏障因氣候變暖而削弱。
研究團隊采用環境DNA宏條形碼技術,對加拿大北極海域的水樣進行分子級分析。結果顯示,多個采樣點均檢測出致密紋藤壺特有的DNA片段。這種藤壺以附著船舶、管道等設施生長著稱,可能對當地海洋基礎設施造成生物污損,進而影響漁業及航運安全。
長期以來,北極海域的低溫環境形成天然生態屏障,有效阻止了外來物種的遷入與定殖。然而,近三十年來的氣候數據顯示,該區域年均水溫已上升超過2攝氏度,海冰覆蓋范圍縮減約40%。水溫升高不僅削弱了冷水對入侵物種的抑制作用,還為船舶航行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隨著北極航道通航期延長,往來船只數量顯著增加,成為物種跨區域傳播的重要載體。
研究人員指出,生物入侵的潛在風險遠超單一物種的影響。水溫持續上升可能改變北極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引發食物鏈重構等連鎖反應。例如,致密紋藤壺若形成穩定種群,可能擠壓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甚至通過競爭資源或改變棲息環境,間接影響整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加拿大環境部門已啟動對北極海域生物入侵的監測計劃,重點跟蹤致密紋藤壺的擴散路徑及生態影響。同時,國際海事組織正探討加強北極航線的生物安全管控,包括要求船舶進行壓載水處理、定期清潔船體附著物等措施,以降低物種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