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電寶這一曾經人手必備的便攜式充電設備,突然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從北京高校禁用特定品牌充電寶的新聞開始,到多個知名品牌大規模召回產品,再到民航局發布緊急通知禁止攜帶不符合3C認證要求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這一系列事件仿佛按下了加速鍵,讓充電寶從日常必備品變成了潛在的危險源。
6月下旬,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她的驚險經歷:晚上將充電寶放在床頭充電,早晨時充電寶突然爆炸,火焰甚至點燃了旁邊的手機。這位網友表示,她之前并未收到任何召回信息,對此一無所知。類似的事件不斷被報道,充電寶爆炸、鼓包、開裂的圖片和視頻在社交平臺上隨處可見,引發了公眾的廣泛擔憂。
伴隨著新聞和熱搜的擴散,充電寶的信任危機愈演愈烈。許多人開始擔心身邊的充電寶會成為“定時炸彈”,不敢靠近,甚至在外出差也要特意讓人將家里的充電寶處理掉。有人將充電寶放在遠離自己的地方充電,有人則將充電寶裝進鐵盒里以求安全,但這些做法往往缺乏科學依據,顯得有些“病急亂投醫”。
民航局的通知更是讓充電寶的信任危機升級。新規規定,自6月28日起,禁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這一規定讓許多乘客措手不及,不得不將不符合規定的充電寶遺棄在機場的“自棄箱”里。有人猜測這些被遺棄的充電寶可能被重新進入流通市場,甚至有人試圖在機場“撿漏”,引發了更多的爭議和擔憂。
事實上,我國直到2023年8月才對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移動電源實施3C認證管理,而在此之前購買的絕大多數充電寶都不符合民航標準。這導致了許多消費者手中的充電寶成為了“燙手山芋”,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有人試圖通過召回方案彌補損失,但過程往往漫長且繁瑣;有人則選擇購買新的充電寶,卻發現挑選過程異常艱難。
在這場充電寶信任危機中,許多人選擇了放棄使用充電寶。他們擔心充電寶會成為安全隱患,寧愿帶著充電線出門也不愿冒險攜帶充電寶。社交媒體上甚至出現了為充電寶寫的悼文,表達了人們對這一曾經便捷設備的無奈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