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這一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解決方案,正面臨量產前夜的重重考驗。盡管多家汽車制造商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固態電池的量產計劃,最早將于2026年實現,但業內專家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這些目標或許過于樂觀。
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芳近期于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的發言中,她指出了固態電池量產前必須跨越的四大障礙:離子傳導機制不明確、生產工藝繁瑣、安全控制體系不健全,以及規模化生產的巨大挑戰。這些問題,從技術、材料到成本,均非短期內能夠輕易克服。
固態電池雖在理論上擁有諸多優勢,如高能量密度、快速充電能力及出色的穩定性,但其實際量產進程卻充滿不確定性。消費者能否如期駕駛上搭載固態電池的汽車,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安全隱患是固態電池量產路上的另一大絆腳石。王芳強調,盡管固態電池的安全邊界相較于液態電池有所拓寬,但一旦超出這一邊界,其可能帶來的后果將更為嚴重。電動汽車起火事件頻發,加劇了消費者對電池安全性的擔憂,促使車企不得不采取更為嚴格的測試標準。
為了規范市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已發布了《全固態電池測定方法》標準,明確了全固態電池的定義,旨在防止市場炒作。然而,即便上汽集團、國軒高科等企業聲稱其固態電池具備卓越的安全性,但這些特性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仍有待驗證。
與此同時,汽車市場的格局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固態電池量產的緊迫性。混合動力汽車的市場認可度顯著提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在2025年上半年分別實現了大幅增長。液態鋰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如比亞迪超級e平臺的閃充電池,以及極氪和華為推出的大功率充電解決方案,都使得固態電池的必要性有所降低。
換電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固態電池量產帶來了新的挑戰。蔚來等企業的換電站數量已遠超其他競爭對手的超充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充電方式。
成本方面,固態電池的單位成本高達1200元/千瓦時,是傳統液態鋰電池的三倍以上。高昂的研發費用和生產成本,使得早期的固態電池汽車價格難以親民,限制了其市場潛力。
鑒于固態電池在技術、性能、安全和成本方面面臨的挑戰,業內觀察人士對制造商宣布的量產時間表表示懷疑。有觀點認為,固態電池的廣泛應用或許還需等待數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