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領域,一句曾激勵無數創業者的豪言——“你的車能在你上班、睡覺時自行出去賺錢”,如今聽來,卻帶著一絲過往輝煌不再的哀愁。這句話曾是Robotaxi創業熱潮中最激動人心的口號,但現實卻如冷水般一次次澆滅夢想。
從Cruise到Argo AI,從Motional到AutoX,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Robotaxi玩家,如今或倒閉,或轉型,或深陷困境。它們的墓碑,在自動駕駛的歷史長河中,默默地訴說著失敗的故事。
然而,就在這個看似沉寂已久的賽道上,一聲巨響打破了寧靜。特斯拉在美國奧斯汀推出了Robotaxi服務,而且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現有的量產車型Model Y進行適配,而非像其他玩家那樣使用定制車輛。
特斯拉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對整個行業的一次震撼。當其他玩家還在為打造定制車型、為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方案燒錢、為地域限定和政策博弈而苦惱時,特斯拉卻輕松地將Robotaxi變成了一項如同空調、音響般的“配置”,預裝進量產車中。
盡管特斯拉Robotaxi上線初期遭遇了諸多挑戰,甚至引發了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調查,但這場備受矚目的“秀肌肉”,無疑是一場充滿爭議和挑戰的接力賽。它標志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新階段,也預示著行業格局的深刻變化。
回顧過去十年,自動駕駛領域充滿了悲歡離合。Cruise背靠通用汽車,燒掉了近100億美元,卻在舊金山的一次事故中轟然倒塌;Argo AI曾受到福特和大眾的青睞,卻也難逃被戰略性關閉的命運;Uber的自動駕駛部門被出售;Aurora則轉向了貨運物流領域;國內的AutoX也被曝出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更多的不知名玩家,更是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特斯拉Robotaxi的出現,仿佛是這個行業的“技術進展與行業潰敗”的混合體。它讓人們看到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無限可能,也讓人想起了那些曾經輝煌卻最終隕落的玩家。
曾幾何時,當Robotaxi行業人聲鼎沸時,有人滿懷信心地預言:“未來車企將淪為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的代工廠。”然而,如今看來,這個預言顯然落空了。車企不僅沒有沉淪,反而開始引領Robotaxi 2.0時代的到來。
特斯拉用Model Y,以最小的成本實現了最大的效益。這款車型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成熟的技術迭代平臺、極低的制造成本以及寬敞的乘坐空間,這些都為特斯拉高效部署Robotaxi技術、進行市場教育和與監管磨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對于無人駕駛和Cybercab來說,真正的敵人不是技術,而是時間和監管。特斯拉選擇用Model Y先行一步,既繞開了監管難題,又提前實戰訓練了FSD系統。這種“邊跑邊訓”的打法,正是特斯拉區別于傳統車企和其他Robotaxi玩家的關鍵所在。
特斯拉此舉更像是一場聲量戰役的提前打響。隨著Waymo等競爭對手在Robotaxi領域的快速發展,用戶對Robotaxi的認知瓶頸正在逐漸被打破。特斯拉急需一個新故事來提振FSD系統的市場信心。
雖然消費者并不愿意為FSD這一可選配置買單,但特斯拉卻找到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讓FSD變成一種運營資產。車主不僅可以自用車輛,還可以通過接單賺錢。這無疑對存量用戶和潛在用戶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據悉,特斯拉此次投放運營的Robotaxi數量并不多,但已為其配置了最先進的FSD能力。隨著特斯拉HW5.0芯片和Dojo 2.0計算平臺的即將投放市場,特斯拉的Robotaxi技術將實現質的飛躍。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大力宣傳此次Robotaxi試運營,甚至表示將在幾個月內將車隊規模擴展至1000輛,覆蓋舊金山、洛杉磯等地。他樂觀地預測,每臺特斯拉Robotaxi每年可帶來約3萬美元的毛利潤。
特斯拉用Model Y這一張牌,試圖破解過去十年Robotaxi行業最致命的三個問題:昂貴、進展緩慢、無法量產。而隨著制造派與平臺派的加速入場,Robotaxi 2.0時代的馬太效應將更加顯著。
如今,Robotaxi已不再僅僅是科技公司的游戲。寧德時代、螞蟻集團、哈啰出行等巨頭紛紛入局,它們擁有制造能力、資金、規模與用戶資源,開始主導這個行業的未來。
對于超級玩家來說,Robotaxi或許短期無法盈利,但它卻代表著未來十年出行入口與流量分發權的爭奪。因此,即使面臨諸多挑戰和未知,它們仍然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
然而,造車與運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體系。對于車企來說,如何調度響應、處理無人車事故、面對乘客投訴與車隊維保等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與出行平臺合作或成為主流路徑。
吉利扶持的曹操出行、廣汽旗下的如祺出行、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等均在布局Robotaxi賽道。這些玩家擁有產線、資金和用戶資源,正在加速推動Robotaxi的商業化進程。
隨著2025年的到來,Robotaxi賽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強者更強,資源向頭部聚集,小玩家將難以生存。特斯拉的登場,標志著第一代拓荒者的退場,也預示著新一代玩家的較量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