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車總裁馬克·魯斯近日公開表示,面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快速發展態勢,傳統汽車制造商必須大幅提升研發效率,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產品。他指出,中國車企的新車開發周期普遍縮短至22至28個月,較西方同行32至48個月的標準周期具有顯著優勢。
魯斯特別強調,中國品牌之所以能實現如此高效的研發節奏,與其高度協同的供應鏈體系密不可分。這些企業普遍采用共享供應商網絡,能夠快速整合新技術并轉化為量產車型。但同時他也提出警示,單純依賴快速迭代難以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除非同時布局電池業務,否則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盈利"。
據觀察,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呈現出獨特的競爭特征:企業間頻繁開展技術對標,快速復制成功經驗并投入生產。這種模式導致市場格局變化迅速,部分新興品牌在短期內崛起又迅速退出。魯斯認為,這種高強度的競爭環境既帶來了學習機會,也警示行業不能簡單依賴價格戰或模仿策略。
這場速度競賽正在引發全球汽車產業的連鎖反應。奧迪公司上月宣布,其新一代TT車型將采用"中國式研發節奏",計劃在項目獲批后30個月內完成開發。這一時間表較傳統開發周期壓縮了近40%。更引人注目的是寶馬的表態,該公司在Neue Klasse項目上宣稱創造了行業新紀錄,聲稱其開發速度"連中國車企都難以企及"。
作為應對措施,寶馬集團同步公布了大規模產品計劃,將在未來兩年內推出40款全新或改款車型。這一系列動作表明,全球汽車制造商正通過調整研發策略、優化供應鏈體系等方式,試圖在電動汽車市場的速度競賽中占據有利位置。行業分析師指出,這場由東方市場引發的變革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