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行業,一場涉及體制、機制與認知的深度重塑正在悄然展開。過去十年間,“融合”一詞常被用來描述紙媒向全媒體的轉型,以及技術與內容的結合;而如今,這場變革的內涵已遠超于此,從傳播邏輯到評價體系,從媒體定位到社會角色,所有邊界都在經歷重新定義。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的一位學者指出,當前媒體行業正經歷一場結構性調整。面對算法、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資本的持續涌入,傳統媒體模式已難以適應復雜的新生態。盡管探索路徑充滿未知,但“內容為王”的核心價值仍需堅守,這是媒體在變革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當被問及媒體融合十年來的階段差異時,該學者認為,當前改革并非全新嘗試,而是對過去經驗的深化與延續。早期媒體融合以組織與技術整合為主,如省市縣媒體的部署和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立;而現階段的變革則聚焦于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包括體制機制、管理方式、資源分配和經營模式等,旨在為媒體在新浪潮中尋找發展方向。
關于媒體角色的變化,學者認為,此次變革已超越技術聯動的層面,可能引發體制機制和評價體系的結構性調整。隨著傳播生態和互聯網邏輯的演變,原有體制已難以完全適應新環境。同時,媒體評價體系的變化也在推動媒體行為的轉變。過去,媒體主要承擔宣傳和公共服務職能,但如今許多地方媒體已拓展至政務傳播、服務和商務合作等領域,甚至參與社會治理。因此,對“媒體”的理解可能需要從狹義的“新聞媒體”擴展為包含更復雜社會功能的廣義概念。
在探討轉型成功的媒體特點時,學者指出,今天的媒體轉型與二十年前報業或廣電改革截然不同。那時改革有成功模板可循,如華西都市報、大河報的地方化探索,以及湖南臺、浙江臺的電視改革。但如今,全媒體時代的系統性變革沒有統一模板,每家媒體都需根據自身條件探索方向。有的媒體堅守內容創作,有的側重技術建設,還有的注重品牌塑造。這種多樣性說明媒體正處于“系統性變革”的初期,生態復雜,需不斷試探和調整。
面對AI浪潮,媒體行業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學者認為,媒體的失落感并非由AI直接引發,而是早在社交平臺興起時就已開始。AI的介入雖改變了部分行業,但未必全是壞事。它可能讓人重新認識到某些人類獨有的能力,如采訪、判斷和人際互動。AI生成的內容雖高效,但缺乏溫度和深度,而高質量新聞報道仍需記者的觀察、研究和現場采訪。
AI在媒體中的應用應聚焦于提升效率,如資料整理、錄音轉寫和文本提煉,而非替代原創寫作和判斷。學者強調,“內容為王”仍是媒體需堅守的核心。新聞信息關乎社會運作,公眾需通過新聞了解變化和發展狀態。AI只是工具,社會的判斷和分析仍需人類完成,這是新聞業的核心價值。
學者還呼吁年輕記者注重培養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學會溝通、深入基層和社會采訪。新聞工作本質上是與人和社會互動的工作,需通過實地走訪和觀察來撰寫報道。例如,了解快遞行業狀況需深入一線,而非僅依賴AI模型對話。因此,堅持做好新聞,仍需回歸“人”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