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場公開交流活動中,知名企業(yè)家馮侖就人生感悟、偶像崇拜等話題分享了獨到見解,引發(fā)廣泛關注。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巴菲特宣布卸任及怎樣的人生才算完美時,馮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較為完美的人生需具備三要素:無是非、有閑錢、不缺愛。無是非意味著相對自由,一個人若不焦慮、少陷入是非紛爭,便能在行事上更從容。要做到這一點,做事需專注、精進且持久,避免盲目涉足過多領域,導致精力分散、資源不足,進而引發(fā)是非。有閑錢則代表著財富相對自由,于個人生活而言,能讓人有更多機會追逐熱愛之事;從企業(yè)經(jīng)營角度,充裕的資金可避免因資金鏈斷裂而崩盤,畢竟過度依賴借貸、高杠桿運作的企業(yè),在危機面前往往不堪一擊。而不缺愛中的“愛”是廣義的,涵蓋對社會的愛、對家人的愛以及來自他人的關愛。這種愛是一種正向肯定,當一個人得到他人認可與擁護時,內(nèi)心會充滿自尊與自信;反之,長期缺乏肯定易陷入抑郁與自我懷疑。因此,“愛”與“被愛”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
在偶像崇拜的話題上,馮侖表示自己偶像眾多,且隨年齡增長不斷變化。十四五歲時,全民偶像毛主席成為他的榜樣,毛主席“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理念讓他深表贊同,他不僅在思想上追求先進,還模仿毛主席年輕時在大雨中鍛煉的方式,將生活過得簡單樸素,以磨練意志。同時,大量閱讀介紹毛主席的傳記與思想書籍,從中汲取力量。高中時期,閱讀范圍擴大,他對尼克松、基辛格、孔子等人物有了了解,偶像逐漸增多。讀《三國》時,他被諸葛亮的智慧深深吸引,諸葛亮去世的情節(jié)讓他潸然淚下。諸葛亮“淡泊以明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他反復研讀《三國》與《諸葛亮集》。改革開放后,接觸新思想的他偶像再次更新,做生意初期,胡雪巖成為他研究的對象。馮侖認為,追星通常有三個階段,從關注偶像的言行,到了解其一切,再到追隨其足跡,他基本處于第二階段,對每個偶像都深入研究其生平事跡。在他看來,偶像如同路標,在歷史長河中為年輕人指引方向,避免迷失。
當被問及當下偶像時,馮侖稱如今他崇拜那些“功成而不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自在之人。他觀察到,人在不同年齡段追求不同,二十多歲爭機會,四五十歲爭規(guī)模,六十歲到八十歲應追求自在,八十歲后則以子孫為傲。因此,自在之人成為他當下的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