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正逐步走出低谷,部分企業已率先擺脫業績虧損困境,其中硅料領域龍頭企業協鑫科技的表現尤為引人關注。10月16日,協鑫科技發布自愿公告,披露其光伏材料業務在2024年第三季度實現扭虧為盈,未經審核利潤達9.6億元,較去年同期18.1億元的虧損顯著改善。這一數據被市場視為其走出經營困境的重要信號。
然而,市場對協鑫科技業績反彈的反應卻較為冷淡。公告發布次日,公司股價高開低走,最終收跌6.52%,總市值定格在393億港元。盡管年內漲幅約20%,但在光伏板塊中表現并不突出。分析人士指出,股價波動主要源于市場對其盈利質量的質疑——三季度業績改善的核心驅動力并非產業基本面反轉,而是非經常性收益的支撐。
根據公告,協鑫科技三季度盈利的兩大關鍵因素為硅料價格上漲和出售聯營公司收益。其中,出售鑫華半導體獲得的6.4億元投資收益成為主要貢獻項。這家被協鑫集團創始人朱共山多次公開稱贊的企業,實為集團在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重要布局。2015年,協鑫集團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共同成立鑫華半導體,專注電子級高純多晶硅研發生產,直接瞄準半導體行業"卡脖子"環節。
在半導體材料領域,電子級多晶硅的純度要求遠超太陽能級產品,需達到11個9以上。長期以來,該市場被德國瓦克化學、美國Hemlock等國際巨頭壟斷,價格高達每公斤3000-5000元人民幣,是太陽能級硅料的近百倍。鑫華半導體通過技術創新,成功實現13個9的超高純度,其內蒙古1萬噸項目于2024年底建成試生產,成為國內唯一能供應12英寸大硅片原料的企業,直接服務于某科技巨頭14nm及以下先進制程供應鏈。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公司已于2024年12月完成科創板上市輔導驗收,原計劃在2025年內申報IPO。
協鑫科技出售鑫華半導體的決策,折射出其面臨的經營壓力。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虧損達47.5億元,今年上半年繼續虧損17.76億元。持續高額的研發投入加劇了現金流緊張——2024年研發支出達11.02億元,遠超同行大全能源的3278萬元。與此同時,集團內協鑫集成約40億元定向增發計劃尚未完成,多重壓力下,出售優質資產成為緩解資金困境的無奈選擇。
盡管失去半導體領域的重要資產,協鑫科技在光伏主業的技術突破仍值得關注。其核心產品顆粒硅采用"硅烷流化床法"生產,與主流的"改良西門子法"棒狀硅形成差異化競爭。傳統工藝需反復加熱冷卻,噸產品電耗高達6萬度,且存在雜質引入風險;而顆粒硅生產為連續化工藝,反應溫度僅500-800℃,產品為1-2毫米顆粒狀,可直接用于拉晶環節。此前,隆基綠能等企業曾指出顆粒硅存在金屬含量高、碳含量高、含氫等問題,但隨著技術改良,這些問題已逐步解決。
成本優勢成為顆粒硅的核心競爭力。協鑫科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顆粒硅現金成本已降至25.31元/公斤。市場報價顯示,同期多晶硅致密塊料均價40元/kg,顆粒料均價36.5元/kg,價格優勢明顯。這種成本下降趨勢,正推動顆粒硅從技術儲備走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業內人士認為,協鑫科技出售鑫華半導體雖屬"斷臂求生",但為其聚焦顆粒硅技術提供了關鍵資源支持。在光伏行業持續洗牌的背景下,這家以技術見長的企業,正通過差異化路線尋找新的增長極。隨著顆粒硅成本持續下降和品質不斷提升,其在多晶硅市場的競爭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