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雙十一”購物節落下帷幕后,中國物流體系再次迎來年度大考。國家郵政局最新統計顯示,10月21日至11月11日期間,全國郵政快遞企業累計處理包裹139.38億件,日均處理量達6.34億件,較日常業務量增長17.8%。其中11月11日單日處理量突破7.77億件,刷新歷史紀錄。這場消費狂歡不僅考驗著末端配送能力,更推動整個物流行業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加速轉型。
在包裹量激增的背景下,城市物流網絡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多地物流園區進入滿負荷運轉狀態,倉儲、干線運輸與末端配送環節的協同效率成為關鍵。萬緯物流分布于全國47個城市的160余個園區在此期間保持高效運轉,通過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快遞、電商及快消品貨物的精準流轉,為應對峰值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撐。該公司營造中心總經理侯尚杰指出,行業競爭焦點正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賦能,企業需要構建更智能、更低碳的運營體系。
冷鏈物流領域的變革尤為顯著。傳統冷庫依賴人工操作的模式正被技術革新顛覆。萬緯物流通過引入光伏發電、物聯網監控及AI算法,將冷庫從單純“用電”升級為“算電”系統。光伏設施實現可再生能源自給,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溫濕度及設備運行狀態,AI系統則根據電價波動、天氣變化及業務需求自動調節制冷功率。這種智能化改造使冷庫能效提升30%以上,同時減少人工巡檢成本。該公司冷鏈園區還獲得國內首個LEED批量認證,為行業樹立了綠色建筑標桿。
在城市配送環節,軌道物流創新引發關注。今年7月,深圳地鐵2號線灣廈站啟動“軌道交通+機器人配送”試點項目,由萬緯物流研發的配送機器人完成首次地下場景試運行。該模式利用地鐵系統準點率高、承載力強的特點,在非高峰時段開展貨物運輸,有效緩解地面交通壓力。侯尚杰解釋,軌道物流并非替代傳統道路運輸,而是構建“地面+地下”的立體配送網絡,通過機器人實現站廳到末端的無縫銜接。這種創新不僅提升配送效率,更為智慧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物流行業的競爭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侯尚杰觀察到,客戶需求呈現明顯分層:跨國企業注重供應鏈透明度與ESG表現,成長型企業關注成本與擴張速度,中小商家則更看重靈活性與性價比。然而,部分企業盲目擴張倉儲規模,卻在運營管理、技術投入等方面滯后,導致低效競爭加劇。他強調,未來競爭將聚焦三大能力:綠色供應鏈的規模化應用、標準化產品的可復制性,以及全鏈條協同效率。具備這些特質的企業將在轉型中占據先機。
即時零售的興起進一步重塑城市物流格局。高頻補貨、短周期響應的需求特征,迫使傳統以道路為主的配送體系突破極限。侯尚杰認為,城市需要構建與客運系統協同的貨運通道,軌道物流正是重要突破口。試點項目顯示,機器人可自主完成地鐵閘機識別、站廳導航及末端投遞等任務,未來有望擴展至更多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這種變革不僅優化資源利用,更推動物流自動化從倉庫內部延伸至城市空間,形成“人貨分流”的新型運行模式。
隨著技術深度滲透,物流與城市發展的邊界逐漸模糊。侯尚杰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未來的城市交通動脈將同時承載客運與貨運功能,軌道交通在非高峰時段化身“隱形物流通道”,配送機器人與自動駕駛車輛協同作業,構建起覆蓋全城的智能配送網絡。這種融合不僅提升物流效率,更將推動城市空間規劃、能源管理等多領域的系統性革新,最終形成人、貨、城共生的智慧生態。











